•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如何把你的想法寫成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29 10:17:17/ 個人分類:研究生

    看了很多關于數據和寫文章的爭論,個人覺得其實沒有太大的沖突,我覺得除了review文章以外(有些review也要用了一些數據),絕大多數的文章還要以數據為基礎(但數據并不一定是你自己實測的),畢竟你要讓別人相信你的結論,信任你的模型,你需要把實際的數據運行結果給他看,不是說事實勝于雄辯嘛,盡管有些時候錯誤的事實會誤導,糾正以后終究會有真正的事實。 實測數據的重要性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你不可能僅僅停留在大量的模擬實驗,終究要回到自然,用模型解釋數據,用數據驗證模型。

         但是,有數據就有文章嗎?當然不是。這里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我們對數據的初步分析和處理能力有待提高。舉個例子,我寫的一篇關于GPP的文章,通量數據的處理時一個非常需要體力和耐力的工作。尤其是NEE(生態系統交換量)和GPP(初級生產力)的gap-filling,在處理Harvaed forest的原始通量數據時,請教過很多用過通量數據的大牛、小牛、老牛。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完整的說出做法,沒辦法,只能自己根據文獻來做,很是艱難。數據處理是驗證模型真實性的前提,如果對自己處理的數據都沒有信心,又怎么敢說模型的潛力和精度?君不見N多數據躺在課題組用不上,沒有說明,沒有處理。很多大項目,如973: (,大量的數據因為沒有專業的處理人員而靜靜地躺在硬盤里。偶爾有個人想用,鉆研一下處理方法,用一下,這樣的數據達不到真正的共享。很多時候,不是我們 不愿意共享,實在是別人給你共享了,他給你的數據也是最原始的(可能他也不會處理),你想用,自己學方法吧。這可能也是數據難以共享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還是新的想法,就是我們老掛在嘴邊的idea。 我老覺得文章來源于想法,而不是數據,這話不能說的太絕對,偶爾有超人直接從數據看出規律,來個大理論也有可能。從我自身的經驗出發,寫文章首先是根據已 經有的知識(如讀文獻,看別人的結論和不足),從別人指出的不足出發,考慮自己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不足。想想,能不能走通,要什么數據來解決,怎么設計實 驗,用什么樣本,數據怎么分析,可能的誤差來源是什么,如果有出入怎么解釋,等等。首先是某一個想法驅動著去做實驗,獲取數據,驗證想法,如果正確,可以 去寫文章了。如果不正確,大多數時候也能寫一篇文章,就看你能不能把問題解釋清楚,很多雜志都已開始注意失敗實驗的價值,應該說是一種進步吧。舉個自己的 例子,我最開始做PRI指數反演光能利用率時,一個日本人,Nakaji06IJRS)的結果說PRI在反演整個森林一年中的LUE變化時存在不足,尤其是當葉片枯黃的時候,PRI就不適用了。原因是PRI關注于葉黃素的循環,是一種間接反映光合作用的過程,當色素衰亡的時候,PRI的作用機理就不存在了。在驗證這個觀點時,我們用了冬小麥,確實對于生長末期的情況不適用。對此,我想的辦法是引入葉綠素含量的波段,因為有人(Inoue08RSE)說葉綠素的變化和LUE也有關系,因此想把葉綠素的信息引入進來。但是葉綠素有N多波段,到底用哪個呢?最開始用670-680nm,結果不好,尤其是對生長旺盛的小麥,后來改用550nm,結果有了點提高,怎么解釋呢?從PROSAIL模擬分析是670-680nm容易飽合。最終用550nm的反射率改進了PRI,發表了自己的第二篇SCI文章。

    老師建議說說怎么有GPP那篇文章的,其實之前已經說過了,自己拿Li-6400做實驗的結果不被認可,盡管結論很漂亮,想法沒問題,但是審稿人認為方法不對,葉片尺度的測量不能和冠層尺度直接比較。于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冠層尺度的LUE數據,后來才知道原來只有通量數據測量冠層LUE。于是在973張掖實驗時,整了一些盈科通量數據,可惜不太會數據處理,只能勉強整理出一個月的數據,用MODIS驗證模型時,只能用每天的MODIS數據,云檢測之后只有16天的數據能用。好在JGR的審稿人比較大度,可能是更關注想法吧,讓我過了。但是自己不甘心,想用長期數據,于是google了半天,找來了Harvard forest的數據,跟PI交流了幾次,說明數據的用途,得到了一些建議,最終把JGR的模型用在了4年的數據尺度上,就有了最近的RSE文章。

    總結:

    1  關于數據共享

    一方面我們提倡數據共享,一方面也要對自己共享出去的數據負責。對此,必須對自己的數據有信心,從測量到處理。

    2  關于積累想法

    多看文獻,看別人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想辦法解決別人的小問題。當解決了很多人的小問題時,一些大問題可能就被你解決了。有些人似乎不屑于解決小問題,總想一下子弄個類似SAIL模型的東東出來,這太難了。可能不是一個人一個博士學位的時間能完成的:)

    3  關于寫文章

    多動手、不怕錯、保持好被退稿的心態。借用老外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適用于文章和基金申請。

    Believe me everyone was in your situation


    TAG: 二氧化碳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