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廣:不能讓“激素奶粉”繼續“檢測無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09 11:35:23

盡管已經停用該奶粉,小菲看到奶粉罐還是很興奮。
幾天前,“武漢三名女嬰性早熟”的病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記者了解到,武漢三名女嬰家長稱自己的孩子食用圣元奶粉,因此她們懷疑是圣元奶粉惹的禍。
“女嬰性早熟”到底是不是奶粉惹的禍,這個被家長高度懷疑的奶粉,究竟含不含有某種激素,其實要弄清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相關部門檢測一下奶粉的成分即可真相大白。然而我們看到,無論是專業的乳制品檢測中心,還是質量監督、醫療衛生、工商管理這樣的職能部門,均以“不接受個人申請”、“奶粉檢測標準中沒有激素檢測項目”為由,拒絕了家長對奶粉進行檢測的要求,實在令人遺憾。
如果說相關部門或機構不受理個人業務,這個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畢竟,在消費安全日益為公眾所重視,而問題食品又屢打不絕的當下,倘若不設置一個門檻,而是任由消費者你拿一個蘿卜來化驗,我拎一棵白菜來檢測,人家也難以招架。但問題是,奶粉,尤其是規模化生產的嬰幼兒專用奶粉,一旦出現質量事故,那就絕不是什么“個人問題”,其危害程度之烈、社會影響之廣都非同小可。對這樣一個有可能涉及到無數個家庭寶寶身體健康的重大事情,有關方面豈能將其視之為“個人申請”而一拒了之?
從某種意義上講,消費者不得不各自為陣,要自己為其所購買的奶粉做質量鑒定,這本身就意味著質檢部門的工作失職。試想,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各司其職,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細做到位,消費者又何至于會對奶粉質量存在這樣那樣的憂慮?既沒有做好事前防范工作,為消費者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又在事后對消費者的檢測申請抱以消極推委的態度,這種做派,無疑會令公眾對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及責任意識產生懷疑,從而進一步加重消費者對食品消費安全的擔憂。
更不可思議的是,雖然專司食品安全監管之職的部門機構早已是林林總總,然迄今為止,竟然還沒有哪一家檢測機構,能將“激素檢測”作為奶粉的常規檢測項目。這也就意味著,盡管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激素都是有害人體健康的藥物,對嬰幼兒危害更甚,但只要奶粉的其他檢測項目能夠僥幸過關,那么,哪怕其中確實含有激素,甚至能導致食用者發生各種病變,它也還是經過了質量檢測的合格產品,也還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消費者長期飲用。由此舉一反三,我們完全可以提出這樣的質疑:在奶粉之外,又還有多少激素或類似于激素這樣的有害物質,會因質檢部門的“免檢”而伴隨著各色食物,最終成為了人們的果腹之物?
之前出現的“大頭娃娃”,“結石寶寶”,至今還令人們心存余悸,而眼下發生的“女嬰性早熟”病例,不啻于雪上加霜,會使公眾對乳制品的消費信心變得更加脆弱。在這種特殊背景下,我們固然可以不去奢望各相關部門,能夠表現的更為主動,更加盡職,在生產制造的源頭上消除所有的食品安全隱患,但至少,質檢部門也應該能扮演好一個稱職的“馬后炮”角色,即便不能為社會個體提供無償質量檢測服務,也應該本著對公共消費安全負責的態度,要么,對遭到家長質疑的奶粉進行質量檢測,給公眾一個確切的說法,要么,督促奶粉生產企業自證清白,否則就停產停售,而不能坐視消費者“檢測無門”,利益受損。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奶粉檢測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