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這兩個字人人都知道是什么含義!但是,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就未必能知曉其真正內涵。
所謂“食品安全”我認為應該有兩層內容,其一是食品的保障供應問題;再者就是食品中是否存在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毒害物質的公共衛生問題。
我國的國民習慣將“食品安全”稱之為“食品衛生”。不同的國家對“食品安全”有著不同的表述,我國的《食品衛生法》規定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而歐盟則定其為“食品不應危害健康或不適宜人類消費。”
食品安全主要是就危害而言的。危害是引起人體損傷的能力,損傷出現的概率就是危害的風險。我們在消費食品的同時,食品也會產生危害,而危害是相對存在的。但采取措施是可以將其風險性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談起危害,自然就會想到損傷。就象交通事故一樣,也是隨著社會發展而增加的。然而,在交通事故頻發的同時,生產汽車的廠商也在想盡辦法的研究汽車的安全系統。比如說我們在駕駛車輛的同時系上安全帶就可能減少因交通事故而產生的損傷。
一.食品安全的歷史性
食品安全并非我們現代人所提出的,食品安全早有其歷史淵源。歷史上的食品安全應該是從生食到熟食的演變過程,也就是因烹調、釀造而產生的。食品生產在10000多年前,及公元前800年前就已開始。
早在15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加工、制作和食用香腸。可是在15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食用的傳統美味食品--香腸,卻出現了許多的危害健康的問題。隨著人們對食品有效利用能力的增強,人們也意識到食物會因自身原因以及不適合的保存方法而引起迅速腐敗,因此可能造成疾病傳播的危害。
隨著食品需要量的增加,品種增多,加工食品的量和方法無限增長,食品添加劑用量的加大以及使用面的擴展,食品的安全成為人們越發關注的焦點。食品添加劑與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逐年增加,所以食品添加劑和食品中的微生物成了當今損害人體健康的兩大殺手。
為了保證食品的品質安全,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以朝庭的名義設置了專門負責食品的冷藏防腐的“凌人”;而在唐朝的法典《唐律》中就明確規定了處理腐敗食品的法律準則。
二.食品安全的科普性
食品添加劑是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在食品安全中造成的危害是隨著人們對化學物質的應用而廣泛出現的。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的或天然物質。”這就是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化學藥品、化學試劑的廣泛使用,食品的化學污染問題也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化學物質在食品安全中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人們對化學物質的廣泛應用而出現的。高效農藥和超高效農藥的應用,雖然對病菌、害蟲、雜草有更強的殺傷能力,因此也給哺乳動物和人體健康帶來傷害,也就是現在人們談及的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量的危害。
現代食品技術在給人們帶來美好感官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這種風險有的是因食品添加劑而引起,而更多的是人為地在食品原料生產領域無端的超量使用化學物質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人們還面臨著工業和環境污染物,如重金屬、多環芳烴、N-亞硝基等化學物質的侵害。
食物的直接中毒也是不容忽視的,如鮮黃花菜中的“秋水仙減”就是有毒成分,食用100克未經水焯、浸泡,而且急火快炒的黃花菜,就會造成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又如霉變甘薯中毒、白果中毒、棉籽油中毒、芥子甘等食物中毒現象。
近年來,過敏物質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生活中高度關注的大事,如蛋類、花生、堅果、以及奶類和峰王漿等等。這些對于大多數人是營養的物質,而對于其過敏人群卻是“致命傷害”。
三.食品安全的長久性
現代化工業使食品生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對于食品安全中人體健康的傷害問題,人為因素仍然起著重要作用。食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被有毒有害和不衛生物質的污染,也有可能因環境或操作不衛生,也會造成消費者身心的損害。
食堂和家庭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很常見,對于食品消費者來說,了解更多的食品危害常識和科學知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食源性病癥的發生。比如扁豆、豌豆是我們都喜歡食用的蔬菜,但其本身卻含有天然毒素,加熱不完全就會造成食物中毒。在炒菜時了解這些基本常識,就可以減少或完全避免這類食物中毒。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危害將被人們發現并認識,像氧丙醇和丙稀酰胺等物質一樣。如乙撐氧曾用來控制沙門氏菌等細菌性病原體,但現在科學研究發現他對人體有損害健康的危害。
我國食品加工業還存在嚴重違法生產的現象,一些無照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家庭式作坊等不法制造商,受利益驅使,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濫用食品添加劑,甚至不惜摻雜有毒有害的化學品,食品中毒事件有趨于嚴重的傾向。據衛生部公布的全國食物中毒情況,僅2000年,全國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50起,中毒人數6273人,死亡150人。2003年,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達379起,中毒12876人,死亡323人。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食品加工和保存不當,消費者缺乏預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識和鑒別有毒動植物的能力,自我保護意識較弱;再有就是投毒或誤食化學性有毒物質。其二,是公共場所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監督管理能力薄弱。
總之,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且將永遠存在。因為科技水平發達到何種程度,人類探索自然世界獲得的“已知”還是相對有限的,人類的未知世界仍然是無限的。食品安全問題有自然因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為所致。隨著人類對自然了解的加深、科技手段的日新月異、人為造成的環境惡化、工業化進程的突飛猛進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消費習慣的變化等原因,人類還會面臨更多、更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
四.食品安全的政府性
食品公共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充分說明了食品對于人們生存的重要性和食品公共安全性問題,也充分道出了食品安全無小事的道理。
所以,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當然的成為政府的頭等大事。作為人民政府,必須時時刻刻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才是真真的實踐“三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