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有空進來坐坐啊。......
日本英國抗震救災經驗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19 09:40:56
日本:技術先行有備無患
日本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屬于地震多發國家,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上個世紀20年代發生在日本中部的關東大地震奪去了幾十萬人的生命,而震后發生的二次災害損失更是巨大。除大地震外,日本大大小小的有感地震更是頻繁發生,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大地震發生時會破壞通信網和交通網,因而短時間內搜集受災情況和掌握受災程度非常困難。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發生后,政府在3天之后才掌握了受災地區的大致情況。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日本科學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該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鐘內自動計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2002年,為了在大地震后能夠迅速掌握震區的受災情況,以便迅速采取搶救措施,日本內閣府決定租用美國IKONOS衛星觀測地震受災情況,并在2003年底建成了利用衛星監測的自動化地震災害監測系統。
美國IKONOS衛星自1994年由軍用轉為民用,它是極其先進的地球觀測衛星,位于地球500千米—1000千米上空的軌道上飛行。衛星裝備有觀測地面用的CCD照相機,其分辨率為1米,不僅能分辨出地面建筑物等物體,還能夠分辨出地面上的汽車。當地震發生后,根據日本的要求,IKONOS衛星將飛過地震地區并拍照,然后把震后照片與震前照片進行重疊對比,兩張照片不吻合的地域即是受災嚴重地區。了解到受災嚴重地區情況后,該系統在短時間內就會把情況報告給國家緊急災害對策本部,然后采取相應救災措施。另外,該系統還可把公路、鐵路、橋梁等重要建筑和設施的情況事先輸入計算機,地震發生后,就能夠馬上了解這些重要設施的破壞情況。
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設公路、鐵路和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行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政府指定的避難“緩沖地帶”,不少城中綠地和街心公園的入口處都插著“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有應對地震的豐富經驗:一是有強烈的防災意識,二是不斷總結防震抗震經驗教訓,三是有備無患,遇震不慌。
日本每當地震發生后,政府會在“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設立“官邸對策室”,召集有關部門舉行緊急會議。決定由官邸對策室負責迅速收集震災信息。內閣府、海上保安廳、國土交通省、經濟產業省、總務省也相應設置對策室或聯絡室。
此外,警察廳設置災害對策本部,各縣的警察當局也成立應對機構,全力收集信息。以消防廳長官為本部長的對策本部根據在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手冊,指示各地報告受災情況。防衛廳長官召集各部門聚會商討對策,自衛隊也進入“非常勤務狀態”,急派聯絡人員到事發地區。日本的煤氣公司在居民住戶的煤氣表安裝了防震儀表,發生烈度4度以上的地震時煤氣管道會自動關閉。
日本在發生地震時能夠采取有條不紊的應對措施,與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并加以改善有關。(葛進)
英國:專業搜救輕不言棄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英國消防局搜救小組多次參與國際救援任務,在地震救援方面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包括:
1.正確認識幸存者的存活時間
有些人認為,在大地震2天后被埋壓人員生還希望渺茫,6、7天后還能發現幸存者應是“奇跡”。但專業搜救人員不這么看,在他們眼中,受損甚至坍塌的建筑物里充滿蜂巢狀的空間,由于各種因素,許多受災人員能頑強地堅持多天。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一周后搶救出的人員中僅嬰兒就約有10名,甚至有一個9歲男孩在大地震15天后才獲救。因此,只要還有一點希望,搜救工作就不要中止。
2.盡量多派專業搜救人員并緊急培訓非專業人員
在很多情況下,非專業的救援人員對坍塌的建筑物內是否存在幸存者缺乏辨別經驗,因而導致一些受災人員失去最佳搶救時間。此外,建筑物廢墟存在很多可知和不可知的危險因素,非專業的救援人員對這些危險因素缺乏認知,容易導致建筑物進一步坍塌。而專業搜救人員掌握正確的搜救知識和技巧,擁有專業的搜救工具和豐富的搜救經驗,能將有關危險降至最小,并提高受災人員的生還率。因此,應盡量多派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參與震后搜救工作,并加強對非專業救援人員的現場緊急培訓。
3.搜救行動應該持續
震后搜救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有選擇性地一點一點清理廢墟。由于余震和受損建筑物的不穩定性,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要加倍小心。需要強調的是,在清理廢墟的同時要繼續進行搜尋工作,隨時準備搶救此前未發現的幸存者。因此,搜救工作應該是持續性的,直到所有受損建筑物檢查完畢,廢墟清理工作全部完成,以及尋找幸存者的希望完全消失,搜救工作才應宣布結束。
相關閱讀:
- 地災隱患重大 航遙判讀結果直送總理 (admin, 2008-5-16)
- 中科院對地觀測中心免費提供災區衛星數據下載 (admin, 2008-5-17)
- 汶川地震屬淺源地震破壞力度較大 (admin, 2008-5-13)
- 地質專家:雨季將至須評估災區危險性 (admin, 2008-5-18)
- 國務院新聞辦:災區未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admin, 2008-5-17)
- 全球三大地震帶 兩大地震帶影響我國 (admin, 2008-5-15)
- 美國科學家:汶川地震的大破壞難以避免 (admin, 2008-5-15)
- 災后現場防病操作:重點注意災后食品安全 (miracle, 2008-5-19)
- 不怕困難! (snwxf, 2008-5-19)
- 美國科學家稱汶川地震的破壞難以避免 (laurie_dly, 2008-5-19)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地震日本英國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