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種“調養醫學”。不同于西醫,對病灶進行靶向的對抗性治療,“對病下藥”。中醫從宏觀入手,把人看作一個整體,一個小宇宙,強調人體內環境的平衡。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于機體的整體性失衡引起的。對于機體復雜多因的整體性失衡,中醫采取“對癥施調”。所謂“施調”,即通過中藥復方以及相關輔助療法(如刮痧、針灸)實施調養。通過調養,一方面,啟動機體的防御修復機能(如激發免疫機能,抗氧化機能等),即實現中醫所謂的“扶正”,從而依靠自身防護機制祛除疾病(祛邪),甚至防止疾病于萌芽階段。另一方面,中藥復方也起到了一定的靶向性對抗作用(即直接實現“祛邪)。
1.“中醫調養“的內在機理
筆者試引入兩個概念來解讀“中醫調養“的內在機理,即模糊療法的散彈效應和毒物興奮效應(或溫和應激效應)。并認為,按照中醫理論,前者實現直接的“祛邪”,后者通過“扶正”以達“驅邪”。“扶正”
、“驅邪”相互裨益,雙管齊下,從而實現治病防病的目的。
1.1中藥模糊療法的散彈效應
中醫藥物不僅復方,即便是單味藥也含有成千上萬種“不確定”的成分,并且可能在炮制過程中產生不斷變化著的生物成分。中醫通過宏觀的說理,綜合成“君臣佐使”、“七方八法”來指導臨床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這種把多味藥物熬成湯液以提高療效,其實已經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了模糊學,藥與病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模糊的,一定程度上屬于誤打誤撞,類似于散彈效應[2]。通過這種所謂的散彈效應,對疾病實施直接靶向干預(如殺死病原菌和病毒等),從而實現中醫的“驅邪”。筆者認為,中藥的這種模糊效應,作為長期經驗的總結,完全具有和西醫藥一樣的臨床可信度。而且,在面對病原菌復雜的抗性變異,以及復雜的多因素病理時,這種模糊療法的經驗,便顯得尤為寶貴。
1.2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
毒物興奮效應是毒理學用來描述毒性因子(刺激)的雙相劑量效應的一個術語。即高劑量致毒因素(包括毒物、輻射、熱、機械刺激等)對生物體有害,而低劑量致毒因素對生物體有益。這種雙相劑量效應在上世紀40年代被定義為毒物興奮效應[3]。通過低劑量毒物對機體內穩態的微干擾,啟動一系列修復和維持機制,比如通過對轉錄因子和激酶的激活,增加細胞保護和修復性蛋白的表達(如抗氧化酶、伴侶蛋白、生長因子、免疫因子等)[4]。
古語有云 “是藥三分毒”, 中藥中含有多種有毒成分。中醫藥理論認為藥物毒性即是藥物的偏性, 是中藥發揮臨床療效的基礎,
但同時也是藥物損傷機體導致毒副反應的根源。由于對藥物進行法定炮制,采用合理的配伍,適宜的劑型,以及嚴格的藥物劑量,有效的降低了藥物的毒性,使中藥的毒性被控制在低劑量的范圍內。所以筆者認為,中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毒物興奮效應。據研究發現,清解藥能增強單核2吞噬細胞系統(MDS)
功能,能增加T細胞功能,能使體液免疫系統抗體增強,從而增強機體中和病毒、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并促進吞噬功能[5]。還發現補腎陽的淫羊藿、鹿茸、等能增強腎虛患者T
淋巴細胞的比值,促進健康人淋巴細胞轉化。補腎陰藥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也同樣具有促進健康人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6]。這些藥物對機體免疫的激發,便是一種毒物興奮效應。中醫經過歷代醫家醫療實踐,總結出了精妙的藥物配伍法則和炮制工藝,在經驗上得到了比較合理的藥物毒性的劑量標準。所以在長期的治療中很好的運用的毒物興奮效應的原理。
除了中藥之外,拔火罐、刮痧、針灸、熱水浴等中醫傳統療法,同樣起到了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通過對對機體的局部損傷,而引發“全身應激反應”,如免疫,抗氧化系統的激活[7,8].據研究發現,刮疹療法作為一種誘導因素升高白細胞和IL-6,刺激免疫細胞增殖和活化,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另外還誘導直接膽紅素和SOD的升高,增強機體抗氧化防御系統[9]。針灸療法可使白細胞總數增加、網狀內皮細胞吞噬機能增強、免疫活性細胞活躍。同時促使體液免疫中各類免疫球蛋白(IgA、IgM、IgM)、殺菌素、補體、溶菌素等含量升高,以及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增加[10]。對培養細胞進行溫和的熱刺激(42℃,30
min,相當于熱水浴),細胞顯示出顯著的(約20倍)谷胱甘肽轉移酶hGST5.8的上調和轉運羰基垃圾的RLIP76蛋白的誘導表達[11]。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管是中藥還是刮痧、針灸等輔助療法,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溫和刺激(低劑量毒物刺激)對機體內穩態的微干擾,激發了自身的防御和修復機制(如免疫機能,抗氧化機能等),從而實現了中醫的“扶正”。
2. “中醫調養“的優勢
1.1治未病(治病于萌芽狀態)
“上醫治未病”是中醫思維的突出優勢,也是現代預防醫學的思想基礎。“未
病”并非完全等于無病,還包括疾病的萌芽和潛在狀態,也就是現在說的亞健康
狀態。亞健康狀態與體內代謝垃圾積累有關,如果這些代謝垃圾不及時得到清
理,就會最終導致疾病發生[7,8]。所以在導致疾病之前,通過中藥和輔助療法對
機體修復和維持機能的激發,及時有效清理毒性的代謝垃圾,就可以很好的實現
對疾病萌芽態的干預。
1.2治慢性病(整體調養)
慢性病(像老年性疾病)往往是由復雜的多因素引起的,西醫的精確靶向治療,抗衡不了整體上的機能失衡。中醫“模糊療法”的整體調養或許是在面對復雜性病因時的妥協之策。通過針灸、刮痧等中醫療法的“溫和刺激”啟動自身的防御修復機制,以及中藥復方的“雙管齊下”的綜合效應,或許能達到所謂的“陰陽之調和”,疾病之治愈。
1.3抗病毒
雖然西醫在對抗病毒性疾病時有其巨大的優勢,但是面對病毒產生的耐藥性突變顯得力不從心。對此致命缺陷,中藥的“模糊療法”有其巨大的優勢,面對病原菌的“善變”
性,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這些復雜的藥物成分類似病毒的“復合干擾素”,所謂以變制變,以亂治變[2]。據研究發現,在細胞培養體系中加入的各種病毒和病菌可被多種中草藥高效殺死[12
- 14
].在戰勝sars,醫治艾滋等病毒性疾病方面已取得很好的療效[15]。復雜的中藥成分,還能夠從“扶正”的角度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進而改善身體的抗病能力。
3.結語
現代醫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面對疾病仍然顯得力不從心,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現代醫學在思維上的缺陷所致。現代醫學簡單的線性思維有其優勢,但是在面對復雜生命體時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而中醫的宏觀整體思維正好彌補了西醫的這種缺陷。本文通過對中醫調養的解讀,希望能對中醫的科學性提供一定理論依據,同時能引起人們對中醫優勢的重視,使中醫能更好的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