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科研者的苦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4 11:28:57
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
中國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樣聰明,然而在本鄉本土產生出來的能有輝煌成就的多半是數學家,陸家羲、陳景潤,...
這是為什么?
搞科研是有條件的。相比之下,搞數學要求的條件最低,只要研究者能夠正常地生活,也許只用一支筆和一些紙就夠了。這樣的條件在我們國家比較容易滿足,因而本土出身的著名學者多為數學家。
搞工程類的科學研究和數學研究情況大不相同,除了科研人自身的條件之外,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科研的外在環境條件。例如,北京郊區的一個農民搞機器人,花了自己多年的積蓄,搞得老婆差一點兒離婚。但這還算有條件的,如果要搞飛機設計制造,搞高能物理實驗,農民恐怕連實驗室的門都進不去。中國不缺有創新思想的人,一般最缺少的是實現創新夢想的條件。這是中國直至現在有獨特創新思想的科研人最苦腦的事。
我們中國的科學研究有很多不利于發展的框框,科學研究常常以研究者的地位和名氣來確定國家是否支持,特別要看是不是“世界熱點課題”來確定是否重點支持。其實有創新思想的科學家提出的一般都是“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在一些“頗有成就”的人眼中,基本上就是“胡說八道”。既然是“創新”,那么一定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創新者的觀點和方法,那些盛名之下的“大腕”也不例外,然而就是這些大腕常常將創新思想和方法給“封殺”了,這不是可悲的事情嗎?中國缺乏讓創新人才“冒出來”的機制,這是讓“無名”的創新者苦惱的又一個方面。
我國無名的創新者基本上沒有“話語權”,這是科技創新者的又一苦惱。中國的科研體制是行政領導說了算。推而廣之,是名氣大的人說了算,而不論他是不是真懂創新者提出的理論和方法。我國現時召開的各種學術會議,全是“論資排輩”“按實權大小”
安排報告的。這種報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國外成熟”的東西,很少有他們自己的獨創,有的內容是“老生常談”。越是高級別的學術會議越是“大而全”,很少見到能讓新面孔發表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因而學術會議極其缺少創新和學術研究的氣氛。
科技創新應該注重科學內容的本身,而不應該“看人下菜碟”。科學研究是不應該以研究者的年齡論成敗的,既不能因為其年齡小而不予重視,也不應以“超過60歲”而不予支持。科學研究,那一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優勢和劣勢。作為國家科技學術的組織和領導者,如何將各方面的積極性發動起來,組織在一起,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創新人士打造方便優越的科研條件,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才是突出政績的表現。
靈活的國家科研體制,注重挖掘創新的思想方法,注重新人的觀點,會讓我們國家快速地擺脫科技落后的面貌。
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中國創新科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