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中國化學切莫“走偏”(轉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3-27 16:00:08

    冷觀我國成為化學論文世界第三大國

    世界著名刊物《化學與工程新聞》高度評價中國化學

    近幾年,我國化學科學可謂喜報頻傳。回顧1989年,我國在世界同行認可的刊物上發表化學論文只有14650篇,占全世界化學論文總數(397200篇)的3.7%;到1999年,我國化學論文總數一躍升至53200篇,占全世界化學論文總數(591100篇)的比例也升至9.0%。我國因而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位化學論文大國,超過了長期穩居世界前列的德國、英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和印度。

    熟悉世界科技史的人們都懂得,一個發展中國家在10年的時間里能有如此大的進步,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是罕見的。美國化學會著名刊物《化學與工程新聞》因而在“全球各國(化學)研究與發展狀況報告”中評價說:“中國是唯一(在化學論文源方面)表現出重大增長的國家。”

    如果只有數量的增長,中國化學當然還不可能獲得如此高度的評價。據統計,1999年,我國為SCI收錄的論文總數為24476篇,其中化學論文為8149篇,占我國SCI論文總數的33.29%;此外,當年我國國際論文引用總數為13024篇,被引用次數為25173次,而其中化學論文被引用4165篇和8698次,分別占引用總數的31.98%和引用次數的34.55%,遠遠超出其他學科。這表明,我國化學論文不僅數量多,而且總體質量也領先其他學科。

    按照有關研究機構公布科學論文狀況的周期,有關2001年世界科學論文的情況要到今年底才能揭曉。然而根據已經掌握的2000年度的情況和科學家對2001年度的猜測,我國最近兩年已經再度穩居世界化學論文第三大國的座次。

    化學論文的高速增長源自四個方面

    化學界為何能夠一枝獨秀,使我國一躍成為化學論文第三大國。弄清這一點,對于化學學科及其他學科今后的發展,毫無疑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科學競爭是國際科學界永恒的主題。新中國成立后,以盧嘉錫、唐敖慶、徐光憲、趙玉芬、白春禮等為代表的我國幾代化學家一直在積極參與國際同行間的這種“比武”,我國的化學研究水平借助“比武”得以提高,中國化學家在國際專業刊物發表的論文數也在“比武”中不斷增長。然而,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化學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在過去的時代,從沒有達到最近幾年的高速增長。

    對于中國化學論文的高速增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副主任、化學家梁文平曾進行過跟蹤分析。他認為我國化學論文的高速增長源自四個方面:一是國家最近10年中對科學研究的投入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推動了科研條件的改善和科技隊伍的穩定;二是有關科研管理機構采取了鼓勵科技人員多出成果的具體措施,調動了科研人員把科研成果形成論文的積極性;三是我國前幾代化學家已經在有關領域作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中國化學目前已進入相對成熟時期,化學家把握學科發展方向的能力明顯提高;四是頻次和質量不斷提高的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中國化學家與國際同行“對話”和“比武”的素質。

    “化學學科取得的成績歸根到底源自我國科技體制的改善,盡管這種體制目前還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在清華大學,幾位化學專家一致得出這一結論。

    “化學論文第三大國”不同于“化學第三大國”

    當中國成為化學論文世界第三大國的消息經國際權威機構和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傳遞給中國人時,許多人為這一消息歡欣鼓舞,唯有中國化學界對此保持了持久的沉默。

    “化學界當然為這一消息感到高興,因為這一榮譽是經過幾代人艱苦奮斗拼搏得來的,它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我國化學的進步。但是,‘化學論文第三大國’不同于‘化學第三大國’,要使我國真正成為化學學科的世界第三大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分子化學家董建華這樣說。

    科學家告訴我們,判斷一國某一基礎研究學科的實力,一要看其論文總量,二要看其論文質量,三要看其學科在世界學術領域的創新性程度及其對相關學科的推動力。按照這一標準,我國化學目前只是在論文總量上有了突破。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對于振興我國化學學科有著強烈責任心的中國化學界為什么對目前成績保持緘默。

    “化學學科的論文在總量和質量上已領先國內其他學科,但是,建設優秀的化學學科,化學界必須把眼睛盯住國際水平而不是國內兄弟學科,只有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才能夠出現真正的優秀學科。然而就國際水平而言,我國化學論文在質量上還有很大差距”,董建華說。

    一家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的編輯前不久訪問中國時曾問起中國科技人員:“你們為什么喜歡把一項課題分成幾部分來撰寫論文,這樣你們的論文雖然多了,但論文的價值以及成果的創新性就降低了。”

    事實上,我國一些學者發表的論文幾乎從來沒有被國際同行引用。而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在被引用最多的化學論文作者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科技大學謝毅和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麻生明創下了2000年中國化學家單篇被SCI引用最多的紀錄棗1篇25次。這一數字盡管已經令國內學者羨慕,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與國際優秀論文相比還低得多棗國際上一篇真正有原創性的優秀論文往往被引用50多次,上百次,甚至更多。

    我國科技部門建立的鼓勵科技論文的機制意在通過鼓勵論文,提高我國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水平。這個機制還不完善,有漏洞可鉆,為論文而論文就是鉆漏洞的形式之一。然而這種論文之道不是健康的為學之道,更不會真正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發展下去只會使我國的科學事業“走偏”。

    鑒于此,我國科研管理部門正在通過各種手段鼓勵原創性成果。“只有在原創性成果的基礎上,才能誕生有價值的論文,否則論文再多也不能推動學科發展。”在前不久召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學科評審會議上,這句話為評審委員們反復提及。

    點評

    這劑清醒藥來得好

    近年來,我國化學學科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為此付出艱苦創造性勞動的中國化學界受到科學界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尊敬。在我國科學事業總體尚處于落后地位的條件下,化學學科在國際學術領域的飛速進步對我國科學事業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這一作用不可低估。   然而,本刊今天發表的《中國化學,切莫“走偏”》一文并沒有為化學的喜人進步唱贊歌,而是在一片贊揚聲中對我國化學提出了自己的忠告。我們認為,這是對我國化學發展方向的深層次關注,這種認真審慎的批評和建設性的忠告應當受到歡迎和肯定。

    人類歷史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大凡成功者多是受到褒獎和贊揚,很少看到有人對成功者進行批評。然而綜觀我國科學界的現狀,在艱苦奮斗、振興祖國科技事業的主流中,《中國化學,切莫“走偏”》一文所提到的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現象可以說廣泛存在。在科技事業發展的初始階段,這樣的現象所造成的影響可能不嚴重,因而容易被人忽視。但經過一段時間,這種影響就會逐漸清楚起來和嚴重起來。現在,中國化學發展到目前這樣階段性豐收的時候,我們認為化學界應當及時地思考并調整自己今后的發展道路。因此,盡管本文不可能對我國化學發展方向的各個側面都能提出清晰準確的分析、預測或忠告,但如果本文能在我國化學今后的發展中起到一劑清醒藥的作用,那將是我們的欣慰。


    TAG: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我的欄目

    日歷

    « 2024-06-07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5796
    • 日志數: 19
    • 文件數: 46
    • 建立時間: 2008-02-22
    • 更新時間: 2009-07-29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