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流大師”的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13 14:17:06/ 個人分類:學生
一所大學,一個研究所,要成為世界一流,絕對少不了一流人才,在中科院四個一流中,一流人才也理所當然排在第一位。對于##所而言,自然也不例外,需要有一流人才,科研方面的,管理方面的,都需要。換個名詞好聽點,需要科研方面的一流大師,也需要管理方面的一流大師。
當然,理解上述理念是極為容易的,但實際操作還是有很多困難和問題。什么是一流大師呢?發幾篇Nature,Science?又或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如果國內而言,院士們?我不能說,上述的人,不是一流的,畢竟人家的高度,的確也沒幾個人做到。如果按照上述定義,我們就會陷入困境,第一,能夠有上述稱號或成績的人,并不多見,自然也不是我們想請就能請來的;第二,即使對方有真才實料,難道就一定適合在我所工作么?一流大師在一個時空未必完全合適的情形下工作,不管是對社會、對國家、對單位還是對大師本人都是一種浪費和犯罪。
曾經有段時間,某些大學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肆意招攬包括院士在內一流人才,結果呢,沒見有什么大的泡泡出現。與其說為了本單位的發展,還不如說那些管理者們頭腦發熱,思維不清。一流大師不是包治百病,也不是花錢請來就了事的形象噱頭。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花多少錢多大力氣找多少個大師,而是我們如何找到適合本單位發展實際的大師,如何對待他們,如何使用他們。諾貝爾得獎者也好,院士也罷,發高高檔次文章也罷,只能證明他們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做得不錯,但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也很好,也不能代表就適合本單位發展,更不能代表將來。官銜、職稱、職位只是人們對某個人過去業績的某種認可以及對其現在和將來的某種期待,并不是這個人能力的證明和保證。
很容易理解,一個單位不能聚集大師太多,實際上,也沒那財力和魅力能夠聚集多少大師的。大師對于單位而言,重要的是他那種眼界、那種境界和那種胸襟。姑且不論某些大師專業水平不錯,但人品和胸襟存在問題,即使大師是完美的,也犯不著要把大師們都放在一個單位吧。像這樣的極品人物,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的共同資源和財富才對,理應共享。所以,我們應該樹立一種觀念,對于某些優秀人才,“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換個通俗的說法,“只求為我所用,不求唯我所有”。未必需要把大師養在本單位,我們可以請他們來工作一段時間,或者搞搞研討會,報告會什么的,花費沒那么大,卻能請到更多人。就看管理者的思維如何改變!管理創新絕對是創新不可或缺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大師固然重要,但一個研究所的發展,絕對不是讓某個大師來當救世主的。革命,還是要依靠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搞研究所,也應該是需要依靠發動全所廣大干部職工,老中青梯隊,研究生動態群體。發展,是要對外搞活,要引進人才,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利用好現有人才,培養人才。我相信,如果##所出去的學生和人員將來發展不咋地,##所絕不可能成為一流研究所。一流研究所最重要的是出一流人才,是出,不是買。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一流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