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曲線的面積與吸光原子數的關系
原子吸收光譜產生于基態原子對特征譜線的吸收。在一定條件下,基態原子數N
0正比于
吸收曲線下面所包括的整個面積。根據經典色散理論,其定量關系式為:

(3.2)
式中
e為電子電荷,m為電子質量,c為光速,N
0為單位體積原子蒸氣中吸收輻射的基態原子數,亦即基態原子密度;
f為
振子強度,代表每個原子中能夠吸收或發射特定頻率光的平均電子數,在一定條件下對一定元素,
f可視為一定值。

吸收曲線的峰值與吸光原子數的關系
從式(3.2)可見,只要測得積分吸收值,即可算出待測元素的原子密度。但由于積分吸收
測量的困難,通常以測量峰值吸收代替測量積分吸收,因為在通常的
原子吸收
分析條件下,若吸收線的輪廓主要取決于多普勒變寬,則峰值吸收系數K
0與基態原子數N
0之間存在如
下關系:

(3.3)

峰值吸收測量的實現
實現峰值吸收
測量的條件是光源發射線的半寬度應小于吸收線的半寬度,且通過原子蒸氣的發射線的中心頻率恰好與吸收線的中心頻率n
0相重合(見圖
3.4)。
若采用連續光源,要達到能分辨半寬度為10
-3nm,波長為500nm的譜線,按計算
需要有分辨率高達50萬的單色器,這在目前的
技術條件下還十分困難。因此,目前原子吸收仍采用空心陰極燈等特制光源來產生銳線發射。
原子吸收測量的基本關系式 當頻率為n、強度為I
n的平行輻射垂直通過均勻的原子蒸氣時,原子蒸
氣對輻射產生吸收,符合朗伯(Lambert)定律,即

(3.4)
式
中I
0n為入射輻射強度;I
n為透過原子蒸氣吸收層的輻射強度;L為原子蒸氣吸收層
的厚度;k
n為吸收系數。
當在原子吸收線中心頻率附近一定頻率范圍Δn測量時,則

(3.5)

(3.6)
當
使用銳線光源時,Δn很小,可以近似地認為吸收系數在Δn內不隨頻率n而改變,并以中心頻率處的峰值吸收系數k
0來表征原子蒸氣對
輻射的吸收特性,則吸光度
Ah為

(3.7)
將式(3.3)代入
式(3.7),得到

(3.8)
在通常的
原子吸收
測定條件下,原子蒸氣相中基態原子數N
0近似地等于總原子數N(見表3.1)。
表3.1 某些元素共振線的N
i/N
0值
共振線(nm)
gi/g0 激發能(eV) Ni/N0
T = 2000K T = 3000K Na 589.0
2
2.104 0.99

10
-5 5.83

10
-4 Sr
460.7 3 2.690 4.99

10
-7 9.07

10
-5 Ca
422.7 3 2.932 1.22

10
-7 3.55

10
-5 Fe
372.0 3.332 2.99

10
-9 1.31

10
-6 Ag
328.1 2 3.778 6.03

10
-10 8.99

10
-7 Cu
324.8 2 3.817 4.82

10
-10 6.65

10
-7 Mg
285.2 3 4.346 3.35

10
-11 1.50

10
-7 Pb
283.3 3 4.375 2.83

10
-11 1.34

10
-7 Zn
213.9 3 5.795 7.45

10
-13 5.50

10
-10在實
際工作中,要求測定的并不是蒸氣相中的原子濃度,而是被測試樣中的某元素的
含量。當在給定的實驗條件下,被測元素的含量C與蒸氣相中原子濃度N之間保持一
穩定的比例關系時,有
N = a C (3.9)
式中a是與實驗條件有關的
比例常數。因此,(3.8)式可以寫為
(3.10)
當實驗條
件一定時,各有關參數為常數,(3.10)式可以簡寫為
A = k
C (3.11)
式中k為與實驗條件有關的常數。(3.10)與(3.11)式即為原子吸收測量的基本關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