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到這里提問(需要成為本站會員并登錄):
我們將會盡可能的解答您的問題。
如果您有任何改進意見,也請您在上面提出,或者給我們發郵件,我們的郵件地址是:
dahua_yang@antpedia.net
或者直接跟論文作者聯系,聯系郵箱:tsu@vip.sina.com
由于本工具還處于測試階段,您在使用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非常希望您能把這些問題提出來或者給我們發郵件。
===================================
關于不確定度的解釋,以下引用自原文:
1、關于不確定度:
對于一次完整的化學測量過程,基本可以表述為下面五步:
a、根據測試要求,選定適合的測量方法;
b、根據樣品的值的大致范圍,配制適合的標準曲線;
c、對樣品進行前處理,使之盡量與標準具有相同的測試條件;
d、對處理后的樣品進行測試,并根據標準曲線算得所需的值;
e、
分析測試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A類和B類不確定度,利用不確定度計算公式計算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再乘以擴展因子,從而給出給定置信范圍的該測試結果的不確定度;
分析這一過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絕大部分不確定度影響因素都是在實際測試樣品前就產生了。如標準物質的純度、配制標準曲線的過程、標準曲線的標定過程、標準曲線的擬合過程等;
2)、實際上,樣品測試時的響應值的不確定度也可以用標準曲線中相應的點的不確定度來代替(可用標準曲線在標定過程中各個點的響應值的不確定度用插入法算得);
3)、由于目前各實驗室用以擬合標準曲線的方法均為簡單回歸,從而忽略了標準曲線中的各個點本身的不確定度對擬合曲線的影響因素。造成的結果就是:在檢出限附近,我們所給出的不確定度往往要比實際的要好。許多實驗室在檢出限附近測的值達不了標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2、關于方法檢出限:
檢出限的特殊意義在于可以對一個給定的分析方法在低濃度水平的
檢測能力進行準確地評估。
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在概念上都較為統一的接受了有關檢出限的定義,但在如何正確或更準確地估算檢出限的問題上,國際分析界一直存有爭議,筆者大致查了一下: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IFCC)、世界
衛生組織(WHO)、
生物學標準化專家委員會、
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NCCLS)以及美國的EPA、日本JIS和歐盟等等,根據各自專業領域的實際情況,對檢出限、
測定限(定量限)、檢測限等都作了相應的定義與規定,但都不完全相同。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1997年通過,1998年發表的《分析術語綱要》(IUPAC Compendium ofAnalyticalNomenclature)中規定了檢出限及計算方法。這也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
可以看到:在方法檢出限的問題上,其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即:方法檢出限是指一個給定的分析方法,能以可靠的合理的置信水平檢出被測元素的最小濃度或量。分歧是在方法檢出限如何直接進行測量和計算上,目前尚無統一規定。
3、關于重復分析的允許限:
重復分析結果的誤差允許限一直以來是被作為判定實驗室檢測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的。作為如此重要的一個指標,一直以來我們卻給不出一個準確無誤的標準。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是只能靠一個經驗公式來設定重復分析結果的誤差允許限。例如在地礦行業標準DZ0130.4—94中用了 (式中:C:系數,一般為1;X:測定值)的經驗公式,而在DZ0130.6—2006中則用了 的經驗公式。這些經驗公式不僅缺乏合理性,而且在實際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檢出限附近時就顯得更為離譜。
4、關于實驗室間數據比對——Z比分數:
關于這一問題,有位網友(網名:jennysing)的博文寫的很精彩: “實驗室比對或是能力驗證常采用穩健Z比分數法。公式 ,四分位距和Z值結果的判斷決定了測定結果在總體中的位置比它具體的值更為重要,特別是中位值不是由參考值確定,而是各個實驗室測定結果的平均值的時候。做了質控,平行,嚴格控制了操作誤差,對自己的測定是很有信心的,沒有信心的是能否在整體里占據個好位置。有個完全相信自己,不去打聽的實驗室,結果有一次居然就離群了,百思不得其解啊。當然這個不是能控制的,但誰在各地沒個同學之類的啊,一個電話,一次qq,就能穩定軍心,睡個踏實覺,誘惑啊。相信這只是很個別的情況,祝你|Z|≤2,站在中位值上仰望別的直方柱!”一語中的,將問題指的相當清楚。
。。。。。。
由于一些原因,具體的算法等目前不便于公開,之后我們將會逐步公開。
非常歡迎大家試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