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學工作者的人文素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06 16:16:36/ 個人分類:健康
古代的天人關系實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實際是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的內容,或者也可以說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問題,說白了還是科學和人文的爭論(完全個人觀點,不具代表性),我們在要求人文學者關注頭頂天空的同時,是否也應當考慮科學家關注頭腦里的精神存在。在這里我不敢妄談“科學”與“人文”,只是談談我們科學工作者到底應該怎樣關注自身的人文素養。
希臘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學”和“理性”,所以在西方,從一開始科學就是人文,是自由的學問。馬克思也曾經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將是一門科學”。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模式的不同,自然科學教育和社會科學教育十分家的,不管從中學時候文理科分班,到現在關于科學和人文的探討,兩者似乎成了水火般勢不兩立。
科學界一直有“帥才”和“將才”的說法。在老一輩科學工作者中,有許多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是重要科研工作的組織者,在科研的領域取得傲人的成就,同時他們也有著深厚的藝術文學修養,這其中社會科學知識為他們起到了觸類旁通的作用,也使得在科研的過程中以不同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許這才是真正的"
帥才"。相比之下的一些部分學者,滿身透露的只是書生氣質,沒有半點的學者風范。如果我們聽說過T大校長竟不認識幾個繁體字,有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有某些大牛在招研究生的時候要求學生會背《論語》(雖然也有點偏執)。
在生活中,不難遇到一些這樣的情況,有些科技論文因為寫得詰屈聱牙,使得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因為論文寫作的原因而被一些學術刊物忽視了。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里,科學家的學術研究工作要得到學術同行的認可,要把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推向社會,獲得公眾的支持和理解,就必須學會宣傳的藝術,同時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助于擴大科學的影響,有助于自己的成功,也有助于全社會科學素養的提高。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