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的藥物開發策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11 10:49:42
2010年3/4月號的American Scientist雜志發表了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副教授David M. Kent的文章,Just-as-good Medicine(差不多一樣好的藥物)。文章采取了劉立博主最喜歡采用的象限法,將所有新開發藥物分為四個象限:療效更好,但是更貴;更便宜,但是療效更好;不那么貴,療效也不那么好;更貴,但是療效反而不那么好。
他總結了在2002年-2007年期間發表在887篇醫學文獻上的涉及藥物療效與成本的2128項報道,發現:“療效更好,但是更貴”類型占絕大多數,有接近1600則報道屬于這一類;“更便宜,但是療效更好”類型排在第二位,這樣的報道不到400例;“更貴,但是療效反而不那么好”的報道有200例左右;“不那么貴,療效也不那么好”類型的報道只有幾十例。
博主:老百姓當然最歡迎“更便宜,但是療效更好”的藥物,但是,制藥公司不喜歡。在目前的美國,大型制藥公司對很多大學的生物醫學系科給以慷慨的經費支持,那么,他們必將影響科研人員的研究重點選擇和藥物開發策略。
在
普通商品市場上,很多廠家都熱衷于生產“更便宜、但效果差不多一樣好”的產品,以獲取競爭優勢。事實上,中國出口商品中,很多都屬于這一類。可是在藥物市
場上,差異卻這么大,多數廠家都追求開發“療效更好,但是更貴”的藥物。不論奧巴馬怎么搞醫改,無論中國怎么搞醫改,只要制藥公司的這一藥物開發思路不
變,老百姓在醫療保健方面就別想有多大的改善。
過去,中醫藥的“廉”是一大優勢。在如今這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藥物越便宜,卻越可能帶來劣勢。因為廉,你就缺乏經濟實力,就更容易被擠垮。
嗚呼哀哉!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藥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