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期刊編輯,給作者一個機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30 14:12:55/ 個人分類:論文經驗

    編輯都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對待審稿人的意見?拿現在比較流行的雙審制來說,即如何對待兩個審稿人的意見?兩個都通過(“通過”也包括退修后復審和簡單修改),兩個都退稿,一個退稿一個通過,在雙審的情況下,也就是這三種組合。一篇文章如果有兩個正面意見,編輯一般會把修改后的文章交主編終審;如果有兩個退稿意見,編輯一般也就做退稿處理了。如何對待一正一反的意見?不同的編輯有不同的處理辦法,有人會說我這本刊來稿多,只要有一個反對的意見我就退了;也有人會想我這本刊投稿不多,給作者一個修改機會。兩種作法誰對誰錯?

    一正一反選擇退稿,編輯看重的是退稿意見,這對正面意見是不公平的,同樣是一票,為什么是反對票說了算了?這好像是一個小游戲:對于同一個人,有兩種判罰標準:有一人說他是好人他就是好人,有一個人說他是壞人他就是壞人。在各自的標準下,都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那么學術期刊是否需要這樣的標準?采取這種方式的原因有多種,典型的說法就是投稿太多,而人手又不夠,不得已而為之。這是很多編輯部的實際情況,但如何來平衡學術公平與實際工作的矛盾?

    百分之百的學術公平是不存在的,兩人個審稿人都通過的稿件也會有錯誤,而兩個審稿人都拒的稿子也可能是非常優秀的論文。作為編輯,應當盡可能保證這種學術公平。如果我面前有兩個選擇:發表比較多的論文,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結果不嚴謹或者正確的;發表極少的論文但具有非常高的準確性,我可能會選擇前者。很多人認為這是把關不嚴,學術上不夠嚴謹,甚至會助長學術界的不良風氣。個人認為在沒有抄襲、剽竊等不道德行為的情況下,一個學術結果如果能夠得到一部分人及編輯部的認可,發表出來供學術交流和批判也是可行的。即使最終(五年?十年?)證明是錯誤的,也會給人以啟發。與當前絕大部分走秀式的項目評審、論文答辯和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會議來說,期刊論文的評審還是相對嚴謹的。經常看到詳細、嚴格甚至苛刻的審稿意見,作者對審稿意見針鋒相對的回復,然后就論文的寫作達成共識,這也許就是編輯工作的價值,給大家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并盡量維護它的學術公平。

    單純辦學術期刊是沒有經濟效益的,而且經營起來也非常困難,這也是我國學術期刊體制改革的阻礙所在。沒有比較寬松的經濟條件,很難讓編輯部有足夠的精力來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期刊質量、保證學術交流通暢上來。因為經費有限,人力資源得不到保障,投稿多了就蘿卜多了不洗泥,出現粗放化管理,損害了期刊的學術生命力。

    回到開始的問題上,稿件多不應當成為處理稿件簡單化的理由,編輯應當想辦法應對稿件量的挑戰,并保證一定的學術嚴謹性。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絕大部分期刊還是收取版面費的,稿件多了收的版面費也就多,這些多出來的錢可以聘請一些兼職的學術編輯,保證期刊的不斷發展與壯大。退稿時如果缺少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會給人一種不信任感(這一點在網上很多研究人員的博文中可以看出),影響期刊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長此以往,大家不愿投稿,也不愿意為它審稿,作者少了,讀者也就少,期刊也就沒有什么影響了。要想把一本期刊辦好,需要所有的努力,但要辦壞,一個人就夠了。

    投稿與審稿的過程,需要雙向的互動,而編輯就是要保證這種互動能正常進行,不能因為某種原因而簡單地切斷這個過程。


    TAG: 作者期刊編輯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10-03-30 15:37:12
    5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