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對中藥治療肝癌前病變做了一些研究[1],為了探索其療效機制,設計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特將中藥治療肝癌的生物學效應綜述如下。
一、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凋亡是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被受體介導過程誘導而且在生長調節信號的控制下發生的單個細胞的死亡,是機體主動清除無用或有害細胞的過程,也是組織在癌癥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抑制每個癌細胞的生存性和控制它們的生長數量的一種先天性抗癌機制[2]。朱秀琴[3]觀察了中藥阿魏酸鈉(SF)對EBL-7404肝癌細胞生存性及細胞凋亡的影響,他們用4種濃度的SF培養液作用于細胞,其中lg/L,0.lg/L和
0.01g/L組吸光度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提示SF抑制了人EBL-7404肝癌細胞的生存性;以含SF終濃度為lg/L的培養液溫育細胞48h
后,SF組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呈梯形表達,提示SF誘導了人EBL-7404肝癌細胞的凋亡。王昌俊等[4]研究了中藥960(由莪術、白術、苦參、白花蛇舌草等組成)對人肝癌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結果經960藥物血清處理后,腫瘤細胞皺縮、深染:AO染色,細胞呈致密濃染的黃綠色熒光;DNA電泳見典型“梯形”帶;DNA直方圖上見典型凋亡峰(0.95%~27.77%),標記率64.12%~70.02%。周振華等[5]研究了健脾益氣方(由黨參、白術、茯苓、八月扎等組成)對小鼠HAC肝癌細胞凋亡和bax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實驗組凋亡指數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1),電鏡證實凋亡細胞發生特征性形態學改變,其bax基因蛋白呈強陽性表達,而對照組無陽性表達;并且,中藥組瘤重均低于對照組,抑瘤率為41.6。楊勤建等[6]對892號藥液誘導人肝癌細胞凋亡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人肝癌細胞株BeL-7402經含中藥血清孵育處理后,由貼壁生長而逐漸脫落,外形變圓,體積縮小,折光性增強;熒光鏡下見細胞核破碎,裂解為大小不等的凋亡小體。
二、抑制DNA,RNA合成
吳萬垠等[7]用莪術油進行小鼠肝癌HepA抑制實驗,以病理細胞圖象分析儀分析莪術油對小鼠細胞DNA含量的影響,結果其抑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能顯著降低小鼠肝癌細胞的DNA光密度值、核而積及DNA指數、同時能提高肝癌細胞中二倍體細胞的比例,降低超五倍體細胞比例,提示其抗癌活性與抑制腫瘤細胞DNA合成有關。閆志勇等[8]觀察了癌腫寧對荷瘤肝癌(H22)小鼠的腫瘤細胞周期的影響,經流式細胞術分析發現,癌腫寧高、低劑量組的S期腫瘤細胞較模型組為高,而G0和M期明顯少于模型組,表明癌腫寧可影響腫瘤細胞周期從S期向G2期和M期的轉變過程,將細胞阻滯在S期,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王薇等[9]進行了紅景天素對人肝癌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發現紅景天素能抑制體外肝癌細胞(7721,H22)于S期(DNA合成期),降低DNA合成,增高糖原含量,提高荷瘤小鼠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期。徐朝暉等[10]研究了金針菇多搪對體外培養的人肝癌SMMC-7721細胞生長曲線、有絲分裂指數及線粒體活性的影響,結果提示金針菇多糖能干擾人肝癌細胞的細胞周期,使細胞分裂減少,細胞增殖降低。王修杰等[11]通過Brdu動物體內標記,用Brdu單克隆抗體檢測腫瘤組織中的Brdu標記細胞,結果經764復方(含黨參、白花蛇舌草、花粉、大青葉等)治療后的荷肝癌(H22)小鼠,其平均瘤重和腫瘤組織Brdu標記細胞顯著低于對照組;用PC10單克隆抗體免疫組化檢測的PCNA(增殖細胞核抗原)陽性細胞為G。晚期和S早期細胞,用中藥764復方治療后,腫瘤組織中G,晚期和S早期細胞降低,腫瘤細胞增殖活性下降。
三、誘導肝瘤細胞分化
張建軍等[12],觀察了富硒珍珠茶(苦味葉下珠、富硒茶等)藥物血清對人肝癌細胞株的誘導分化作用,發現藥物血清能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克隆,減少AFP和Y-GT的合成和分泌,促進白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呈現濃度、時間依賴關系。張燕軍等[13]研究了苦參堿對SMMC-7721細胞系的誘導分化作用,其可抑制人肝酒細胞系SMMC-7721增殖,亞細胞結構趨于正常,苦參堿組細胞AFP分泌量明顯低于對照組,γ-GT活力逐日下降,TAT活力始終高于對照組,細胞DNA含量降低,S期細胞數增加,誘導其向正常肝細胞分化。周建鋒等[14]研究了不同治則中藥誘導SMMC-7721人肝癌細胞分化的作用,結果表明:①養陰法(北沙參、天冬)顯著抑制細胞增殖及其AFP分泌;②益氣(黃芪、白術)養陰、溫陽(附子、肉桂)養陰及補腎(蟲草菌絲、仙靈脾)養陰等3組藥物血清的白蛋白分泌量均顯著高于養陰組;③單純益氣組藥物血清顯著降低細胞內
cAMP含量。而益氣養陰組細胞內的cAMP含量為單純益氣組的4倍,較養陰組也提高了64.3%。提示各種治法均具有誘導肝癌細胞分化的作用,養陰與益氣法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
四、調節細胞免疫功能
閆志勇等[8,15]觀察了癌腫寧對荷肝癌(H22)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對IL-2和NK細胞活性的影響,發現癌腫寧具有明顯的抑瘤作用,并能顯著提高IL-2和NK細胞活性。他還發現癌腫寧可顯著提高荷瘤機體腫瘤細胞細胞免疫功能,其高、低劑量組的3個腫瘤紅細胞花環率(ETER,ATER,DTER)均顯著高于模型組和陽性對照組,接近于正常組。宋衛生等[16,17]研究了中華麥飯石對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發現它能夠提高大鼠機體的IL-2活性和淋巴細胞轉化率,從而減少了大鼠肝癌的發生。廖恒祥等[18]觀察了丹參對犬原位肝臟灌注區域性化療所致細胞免疫抑制的防護作用。結果提示,用藥組動物細胞免疫功能(T,B細胞及吞噬細胞功能、淋巴細胞轉換率等)明顯高于化療組。韓克起等[19]研究了扶正抗癌方(西洋參、白術、穿山甲、鱉甲、急性子、漏蘆、核桃樹枝)對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紅細胞粘附功能及IL-2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扶正抗癌方能顯著提高RBC-C,}RR,降低RBC-ICRR,促進IL-2產生。陳飛松等[20]研究了芪龍方(由黃芪、龍葵、黨參、黃芩、丹參、赤芍、甘草等組成)對荷瘤小鼠T細胞亞群和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結果給藥第7,13d,芪龍組CD4數量明顯上升。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明顯升高(均P<0.05)。其抑瘤作用分別為25.0%,40.5%。葉嗣穎等[21]采用125I-
UdR釋放法研究了綠舒筋對實體型肝癌小鼠脾NK細胞活性的調節作用,發現一定劑量的綠舒筋注射液可以顯著增強NK細胞活性,并延長小鼠生存期。錢氏報道升惹燮理合劑(升麻、黃芪、該仁等)能加強NK細胞的殺傷活性,活化T細胞產生IL-2外,還可加強外周血淋巴細胞與腫瘤組織內浸潤的淋巴細胞的特異性殺傷力[22]。
五、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
腫瘤細胞對抗抗瘡藥物而產生多藥耐藥性,是腫瘤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自從報道異搏定具有逆轉腫瘤細胞耐藥性以來,相繼發現了多種化學增敏劑,但因其嚴重的毒副反應而使臨床應用受到限制。李大成等[23]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從32種中藥制劑篩選出了3種中藥逆轉劑:Ams-11,Fw-13和Tul-17,它們能明顯增強多藥耐藥細胞對抗癌藥物的敏感性,其逆轉作用呈劑量依賴關系。胡凱文等[24]以兩種不同的多藥耐藥瘤株為研究對象,對多種中藥活性成分進行了體外細胞殺傷實驗和耐藥逆轉研究,結果表明,皂甙類在常規劑量下對耐藥和敏感細胞均沒有殺傷作用,其中大多數不具備耐藥逆轉活性,少數具有低活性;大黃蔥配類對耐藥和敏感細胞均有很強的殺傷作用,而且似乎對耐藥細胞的作用更強,也不具備耐藥逆轉活性;生物堿類普遍對耐藥細胞生長有輕度抑制作用,并首次發現田體類生物堿PM和PM,對耐藥細胞有明顯逆轉作用。
六、破壞腫翻血管
對晚期肝癌使用中藥局部介人治療,可以通過破壞血液供應而達到抗腫瘤作用,常用的中藥有華蟾索針劑、鴉膽子乳劑、莪術油、白芨油、喜樹堿及中藥復方針劑等,可用于肝動脈灌注、栓塞和瘤內注射[25]。同濟醫科大學協和醫院馮敢生等報道,在常規化療基礎上,分別用白發粉與明膠海綿作肝動脈栓塞,治療肝癌101例,結果:白友組56例,存活時間12個月以上81.9%,24個月以上44.9%,36個月以上33.9,平均生存19.8個月;明膠海綿組45例,分別為48.9%,31.1%,16.0%,平均生存15.7個月,有顯著差異。認為:①白芨粉作為血管栓塞劑治療肝癌,具有永久性栓塞效果,除機械性阻塞外,還具有強烈的促凝血作用;②由于白芨粉可根據需要配成合適濃度,既能堵塞動脈主干,又可利用其膠質堵塞未被碘油充填的腫瘤血管床.阻斷側支血供的建立;③從碘油聚合排空來看,白芨組優于明膠組。故可減少栓塞治療失敗。類似臨床報道已有不少,而且在人體治療前已作過相應的動物試驗。例如,曾曉華對15只實驗犬通過股動脈插至肝總動脈灌注鴉膽子油與碘化油混合乳化劑,病理結果顯示,鴉膽子油對正常犬肝細胞有一定的毀損毒力,可能在肝癌介人治療中起重要作用。范建等用乳化聚合法制備華蟾酥精明膠微球對大鼠進行肝動脈栓塞,實驗結果提示,華蟾酥精有較好的抗肝癌作用,由于其強烈的致血管炎效應,可使被栓塞血管產生血管炎和繼發性栓塞,加強栓塞效果;藥物微球可在肝內定位緩釋,在栓塞的同時充當藥庫,使局部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降低毒副作用。董生等用經基喜樹堿明膠海綿微球(OPT-ms),經肝動脈注人大鼠移植性肝癌中,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其腫瘤壞死徹底而廣泛,動物生存期明顯延長(P<0.001),而常規OPT、空白明膠微球治療的大鼠,雖然腫瘤生長受到抑制,腫瘤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壞死,但生存期未明顯延長。
七、反突變作用
從腫瘤形成的角度看,致癌和致突變關系密切。陳永培等[zs]用鼠傷寒沙門氏回復突變(Ames)實驗平板摻人法對臨床常用的75種抗腫瘤中草藥進行抗突變研究,結果:椿根皮、土鱉蟲、王不留行、草河車和蜈蚣等有抗移碼型基因突變作用,石菖蒲、艾草、半夏和虎杖有抗置換型基因突變作用。Wong
BYY等[27]以TA100(堿基替換型突變株)為試驗菌株,小鼠肝臟S9上清液為代謝激活系統,研究了4種中藥對苯并芘(BaP)誘變及[3H]BaP與小牛胸腺DNA結合形成BaP-DNA復合體的抑制作用,經檢測,4種中藥的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趨勢為半枝蓮>女貞子>白花蛇舌草>膜莢黃芪。
史桂芝[28]研究了甘草、白屈菜對AFB,致突變的阻斷作用,Ames試驗結果表明,甘草在25mg/rnl,50mg/ml,100mg/ml,200mg/ml時,對AFB誘發的TA97、TA98、TA100、TA102菌株突變的阻斷率分別為53.4%~83.6%,49.8%~76.1%,71.3%~79.8%和15.9%~54.9%;白屈菜的阻斷率為62.6%~89.600,28.2%~72.3%,59.0%~
69.4%和32.2%~54.9%。
此外,吳萬垠等[29]研究了健脾益氣合劑(黨參、白術、袂等、八月扎等)阻抑小鼠HBV協同AFB1致肝癌的機制,他們將HBV轉基因小鼠暴露于AFB1,中以觀察中藥對其AFB1-DNA加成物的含量,以及與AFB1代謝有關的兩種酶的活性的影響,結果健脾益氣合劑能使小鼠暴露AFB1后1h及24h時升高的肝臟AFB1-DNA加成物水平降至近正常水平,并能提高小鼠肝臟P450、谷膚甘肚含量及激活GST活性。韓克起等[30]研究了扶正抗癌方對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抗腫瘤及抗脂質過氧化作用,結果表明,扶正抗癌方具有明顯的縮小腫瘤和延長荷瘤鼠生存時間的作用,并能提高荷瘤鼠紅細胞SOD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提示其抗腫瘤作用與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有關。
參考文獻
1 聶廣,龍愛華,傅其黎,等. 蚤蓮合劑對DtN所致大鼠肝痛前病變的彭響.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8,8(1):24
2 Goldsworthy TL,GonollyR匕,Fransson-Steen R. Apoptosis and
cancer risk assessment. Mntat Res,1996,365:71
3 朱秀琴,王國申,張學軍,等.
中藥阿魏酸鈉對EBL-7404肝痛細胞生存性及凋亡的影響.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8):715
4
王昌俊,陳偉,錢伯文.中藥960誘導人肝癌細胞凋亡的研究.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0,10(1):19
5 周振華,宋時志,于爾辛,等. 健脾益氣方對小鼠HAC肝癌細胞凋亡和bax基因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0,8(2):78
6 楊勤建,涂晉文. 892號藥液誘導人肝癌細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8,8(3):159
7 吳萬垠,羅石堅,程劍華,等.
教術油對小鼠細胞DNA作用的圖象分析.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9,9(1):18
8 閆志勇,張天娥,楊彥,等.
癌腫寧對荷實體瘤肝166(H22)小鼠腫瘤紅細胞免疫和腫瘤細胞周期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0,8(1):17
9 王薇,關桂梅,盂曉婷,等. 紅景天素對人肝店細啟影響的實臉研究.白求思醫科大學學報,1997,23(1)s
20
10 徐朝暉,姜世明,王俊茹. 金針菇子實體多枯提取物對人肝啟SMMC-7721細胞的抑制增殖作用,1997, 23
CI)s 20
11 王修杰,王朝俊,譚厚生. 764復方抗播作用及其機理的實臉研究.
癌癥,1997,16(3):183
12 張建軍,黃育華,晏雪生,等. 富硒珍珠茶藥物血清對人肝廟細胞株的誘導分化作用.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9,9
C5):27
13 張燕軍,夏天,趙建斌,等. 苦參堿對SMMC-7721細胞系的誘導分化作用.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8,19(3):340
14 周建鋒,劉平,劉成海,等.
不同治則中藥誘導SMMC-7721人肝癌細胞分化的研究.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8,8(增下),203
15 閆志勇,王再漠,張天娥,等.
癌腫寧對荷肝廟(H22)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對IL-2和NK細胞活性的影響.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9,9(2):24
16 宋衛生,毛華,徐明符,等. 中華麥飯石阻止二甲基奶油黃誘發大鼠肝痛研究.
腫瘤,1997,17(4):209
17 宋衛生,毛華,徐明符,等.
中華麥飯石對肝癌大鼠免皮功能的影響.免疫學雜志,1997,13(3):176
18 廖恒祥,徐澤. 丹參對原位肝臟灌注區域性化療所致細胞免疫抑制和肝臟損害的防護作用.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9,9(1):16
19 韓克起,鮑利霞,黃傳繼,等. 扶正抗癌方對大鼠移植性肝痛的紅細胞粘附功能及IL-2水平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0,10(1):28
20 陳飛松,傅招弟,施彼,等. 芪龍方對荷瘤小鼠T細胞亞群和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
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9,7(3):137
21 葉用穎,黃慶華,廖芳,等. 綠舒筋對實體型肝癌小鼠脾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的調節作用.
同濟醫科大學學報,1998,27(2):113
22 錢彥方,李炳文,黃晉生,等. 升慧燮理合劑對小鼠琳巴細胞轉化的影響.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3):92
23 李大成,屈藝,劉柏林,等. 三種中藥制劑Ams-11、Fw-13、Tul-17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的研究.
華西醫科大學學報,1998,29(1):16
24 胡凱文,陳信義. 中藥活性成分抗耐藥腫瘤細胞體外篩選研究.
中國醫藥學報,1998,13(2):10
25 王莉珍. 肝癌的中藥介人治療研究概況.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0,14(2):6
26 陳永培. 臨床常用抗腫瘤中草藥的抗突變初步研究. 中國中藥雜志,1992,17(7):426
27 Wong BYY. 中藥對苯并花誘變與DNA結合及代謝的調節.
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1993,8(1):30
28 史桂芝. 甘草、白屈萊對AFB1致突變的阻斷作用研究.
中華腫瘤雜志,1993,15(2):271
29 吳萬垠,錢耕蓀,于爾辛. 健脾益氣合劑阻抑小鼠HBV協同AFB1致肝癌的機制.
華人消化雜志,1998,6(7):594
30 韓克起,張少杰,趙永喜,等. 扶正抗癌方對大鼠移植性肝瘍的抗腫瘤及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8,8(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