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身外之物,可又是今生今世做事情所必需的工具,也常常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
標準。
絕大多數人會同意把搞錢當作人生的唯一目標是不對的,可是為什么不對?不一定能講清楚。
其實,在每個人的經歷中,都應該有一段時間(甚至是很長一段時間)在為錢奔波。當然,對搞
科學的人來說,能越早擺脫(為錢奔波)這個狀態越好。
“跑錢”也有幾個階段:(1)給自己的肚子搞錢。為了自己的生存;(2)給自己的腦子搞錢。為了能精心專注地工作;(3)給別人的肚子搞錢。為了更大程度協助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勞動;(4)給別人的腦子搞錢。錢已經多到用不完了,需要大家一起來花。
我們在大學畢業以前是“寄生蟲”,靠父母的錢買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大學畢業按理就應該有生存能力了,應該能把自己的肚子問題解決了。可是在競爭激烈的
中國,不但喂飽自己難,想出人頭地就更需要繼續深造了。于是,一直到
研究生畢業,甚至是到博士畢業才能保住肚子。
肚子飽了,腦子就開始餓了。于是開始給腦子找錢。這時,導師(老板)就成了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則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寄生蟲”生活。寄生于父母的時候
主要是長身體,而寄生于導師的時候就要長見識了。為人父母,成功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能給自己找飯吃;為人師長的,成功的標準就是培養出能獨立思
考的人材,能給他們自己找到
科研經費,把自己的腦子喂飽。
等自己當上導師(老板)了,就要給學生們和手下的合作者找飯吃。等老板變成大牛了,手下的也都成為導師了,那就是又用他人的體力,還用他人的腦力了。
其實,導師和學生的關系不應該是“寄生”的關系,應該是“共生”的關系。學生不能象寄生蟲一樣僅僅吸取導師的營養,還應該做出貢獻,提高“宿主”的生存能力。只有形成了共生的良性互動,導師和學生才能共同發展得更好。
我前兩天寫了一篇“不做實驗的老板和不拼刺刀的將軍”的文章,目的是想說老板不做實驗可能有需要大家理解的地方。學生的認為導師不稱職可能是因為導師還處在忙著解決大家的肚子問題的階段,他可能還沒有經歷(或能力)解決大家的腦子的饑餓?
經常碰到從農村出來的高才生,家里,村里可能是第一個走出來上大學的。從沒聽說過他們抱怨父母,哪怕從小就營養不良,身體長得不很健壯,對父母也總是感恩
不盡。我們既然能從貧困中掙扎出來,青出于藍勝于藍而從不抱怨父母給的營養不良,為什么會去抱怨導師給的“精神營養”不夠?
不抱怨父母,是因為知道父母已經盡到了他們的能力。那么,在抱怨導師以前,是否也應該看看他們已經盡到了他們的能力?真正有成功潛力的人,總能擺脫
環境(父母,導師)給他們的限制而超常發揮。而且真正有能力的人,也總是把惡劣的環境當成對自己的挑戰。
有些學生抱怨說:“老板就給我一個課題,也不講如何去做,全靠我自己解決,只有師兄師姐能幫忙。”其實這在
美國也不少見。導師給一個方向,一個問題,但是
應該同時給你足夠多的實驗經費。剩下的就靠自己的努力了。越是這樣“放手”的導師,學生出成果的機會越多。越是有能力的學生,越希望老師不是每天都在背后
看著管著。最快活的學生就是老板有錢,管得又少。
期待導師經常指導的學生本身的能力就可能有問題。因為老師能看到的文獻,你也能看到。老師能看到的問題,你也(遲早)能看到。依賴導師就永遠不能擺脫寄生環境,不能獨立。那就只能一輩子做飽著肚子,空著腦子的“科學打工者”。
人生就是這樣:少年時用父母的錢喂飽肚子長身體;青年時用老板的錢喂飽腦子長知識;壯年時用自己掙的錢喂飽肚子養兒子,喂飽腦子出成績;中年用成績帶來的錢養自己的腦子和別人的身子;老年的時候靠別人養我們的身子和腦子。
年輕人苦,是因為自己的肚子和腦子都餓;壯年人苦是兒子的肚子餓,自己的腦子餓;中年人苦是別人的肚子和腦子都餓;老年呢,可能肚子和腦子都不餓了,不過愁的是已經沒有了胃口。
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就要明了自己在該階段需要為什么搞錢:是肚子?還是腦子?是給自己的肚子搞錢?還是在給兒子的肚子搞錢?不能總抱怨錢不夠而不知道到那里去找,甚至不愿意去找。更不能當著“寄生蟲”,吃著別人的,還怪“宿主”不努力。
不過,也千萬別迷失了方向,以為錢就是萬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