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人招工難,求職人找工作難 癥結如何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24 15:18:37
國際經濟開始回暖,相當多的對應國外市場的企業逐步復蘇,這些企業的國外訂單不斷增加,可是,她們卻遇到了找到合適的工人,特別是熟練技工的困難。另一方面,春節長假過去,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漂流在城市中。不僅如此,去年國外經濟的不景氣,又出事了一些海外學子歸來,回歸后卻又發現工作不是那么好找。這像是一對奇怪的矛盾:成堆的尋找工作的人窮中卻沒有招工企業滿意的人員,真是怪哉!仔細想想這也不怪,我試圖解解這個扣子。
中國企業的短視:中國的許多企業,特別是通過向國外出口賺錢的企業,就從來就沒有一個長遠打算,有一筆生意,開一條生產線,出售的產品靠低成本賺錢,勞動力要廉價,根據訂單隨時找。這樣的企業實際上是國際上產品生產鏈的最下端,企業主本身就類似于農民工,看別人的眼色生存,撿最末端的飯吃。廣東東莞相當多的企業就是這類企業(當然也有境外企業在中國賺廉價勞動力的,后者在今天的中國逐漸生存不下去,那是活該)。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長遠的生存,自己培養自己有用的人才,自己優秀的技工,然后用優厚的薪金留住這些人才,使這些人才對自己的企業產生感情,就像自己養大的孩子。這就是日本一些企業的做法。其次,我們的一些企業只想雇用廉價的勞動力,還使勁地盤剝,企業主就想把國外廉價售出失去的錢在中國農民工的身上賺回來。可是,中國農民工也開始慢慢覺醒,太不靠譜的被剝削是不可接受的。這樣兩重因素就讓今天企業需要用人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就是市場規律,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在100多年前走過的道路。中國的企業必須注意培訓和對工人的福利,否則遲早要關門。這絕不是嚇唬人。
至于對待年紀稍偏大的海歸,和沒有對口專業或沒有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我認為,只要接受過一定的教育,再熟悉或實習一段時間后,他(她)們一定能勝任企業的管理崗位,會適應新的專業。不要動不動就要有經驗的,中國是在發展過程,哪有那么多有經驗又年輕的。企業不要只想要現成的,不要一毛不拔。
中國政府的缺位:據說整個深圳就只有一家農民工職業介紹所,兼著對所內登記人員的職業培訓和沒有找到工作前的安置,這還是私人企業。我們的國家人口眾多,農民還占著極大比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教育卻把重點放到了大學擴招上,對職業教育,對普通求職者的職業培訓沒有放在眼里,求職者自生自滅,這是政府沒有主持大眾的事,是嚴重的缺位。歐洲一些國家把對失業者的職業再培訓,促使其再就業歸入政府的職責,除非是經濟危機時期,或是失業者自己的好吃懶做,政府把對職業技能的再培訓放在作為對失業者救濟的第一位。我們常從新聞中聽到,要求求職者帶正規的職業介紹所去求職,可是為什么還有很多人多上當受騙,有人以此欺騙求職者呢?我建議那些職業介紹所反思一下。去年以來中央似乎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胡錦濤主席親自談到了職業學校問題,這是個轉變。今年又傳來對外來人員以業認人的決策,在有條件的城鎮,要促使入城務工的人員固定下來,同時,溫家寶在主持教改座談時專門提到要求城市中的學校接受務工子弟的入學等等,所有這些動向都說明,政府開始在城市化進程的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希望這些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最后,深圳的職業介紹所,作為私企(實際是農民工自己理解農民工的需求和難處)也不失為一種補充。
對于大學的擴招,必須實事求是,不要認為中國公民素質的提高是考大學生的比例來實現的,政府不要想當然地辦教育。
求職者的實事求是:我把這個放在第三位,因為主要的關鍵在前兩位。對于這個問題,我主要是針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其中包括海歸和求職的大學生。只要是金子就會發光,起始的闖蕩也許就是后來成功的基礎。我們那個年代只有服從分配,工作是有保障,但是天南海北,不一定如愿,可是也沒有罩住后來的成功。我的妹妹,李維惠,一個優秀的建筑工程師,去年還在到處講學,73歲了,在自己堅決的要求下,才被單位同意退了下來,可是,在1959年從清華大學剛畢業時,是被分配到青海,自己的兒子是早產在青海的火車站的站臺上的,之后又被調到長春,還又接受過多少次的手術-----,可是所有這些都沒有影響她成為專家。順境和逆境都是相對而言。
以上三點,重點是前兩點,希望21世紀的企業不要重演19世紀的悲劇,學做文明企業;中國的政府要真正改變發展的思路,政府要做的事是為大眾辦事。切記,切記。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