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17 11:15:20/ 個人分類:學問

    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

    孔夫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學問傳到日本,就變成那個了所謂三個智猴(Three wise monkeys):一個雙手捂眼做慘不忍睹狀(非禮勿視)、一個雙手捂嘴做噤若寒蟬狀(非禮勿言)、一個雙手捂耳做置若罔聞狀(非禮勿聽)。日本文化學會 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但卻沒有學會非禮勿動。結果日本民族的特點好像就是雖然看起來很守規矩,表面上滿像個圣人,但做起事來卻常常很邪惡。

    wiki百科上Three wise monkeys解釋鏈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Three_wise_monkeys

    日本人的三只猴子,在英文中就成了: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

    Google的口號是Do no evil,這是典型的西方的文化。簡單地說就是可以亂看、亂聽、亂說,但不能亂做。這恰好與日本人的三個猴子互補,加起來就是: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do no evil。正好是孔夫子的四個不。

    中國人最討厭日本人,有時候也討厭google,由此觀之,的確是很有道理。

    不管怎么說,一個人糟糕的東西看多了,聽多了,說多了,能夠做到不亂做已經很不容易,而還要會做好的事情,不說不可能,估計也非常難。

    我們常常告訴學生一定要找到好的榜樣,向他們學習做好的事情,但這也是不夠的。

    孔子教育學生的時候就說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其實孔子這句話也可以倒過來說:批判下等的,得乎其中;批判中等的,得乎其上;批判上等的,則無所得矣。

    什么意思呢?

    比如說,喜歡批判學術不端的(比如天天看新語絲),這樣的人能夠做平庸的學術;能夠批判平庸的學術的(比如批判庸人的學問),這樣的人能做優秀的學術;整天反對學術上的精英主義的,這樣的人做不了什么學術,還擾亂自己和他人的思維。

    這不是我曲解孔子,而是我自己發明的語錄。如果哪位哲人也說過同樣的話,只能算是君子所見略同。如有雷同,純屬偶然。

    《禮記·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的認識是,要止于至善,不僅要不斷效法上善,還要學會批判平庸。當然,需要嚴格區分的是,批判平庸,并不等于批判平庸的人。

    既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那些糟糕的人做的糟糕的事情,就讓平庸的人去批判吧。


    TAG: 學問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