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轉:興趣造就習慣,習慣帶來收獲——我的讀博經驗報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8 16:15:35/ 個人分類:學生

      興趣造就習慣,習慣帶來收獲——我的讀博經驗報告

      剛剛講完優博資助的學術經驗報告會,有些博士生可能已經聽了一遍。

      現在我把我的報告的主要內容放上來,我想我的經驗如果對大家讀研讀博有一點點幫助我就很欣慰了。

      這幾年以來我在科研上的心路歷程。這幾年博士讀下來也并非順風順水。憑心而論,搞科研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因為它的核心要求是創新。面對這么一種艱難的任務,要想堅持做下來而且還想做好一點,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得靠興趣來支撐。我認為興趣是養成習慣的前提。只有習慣著堅持做一些事才能有所收獲。我還是結合著自己的一些具體的經歷,展開著介紹一下我自己的情況,即科研興趣如何培養起來并且怎樣變成習慣保持到現在的。

      我是05年9月入學的,剛入學的時候我還是碩士生的身份,那時候對科研的興趣還不濃,也沒有覺得非得讀個博士。那么我為什么要讀研究生呢?按照那時的想法是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因為本科四年也經歷了一些酸甜苦辣,這里就不展開去了。所以是覺得學校的生活還沒呆夠,還有很多事情值得體驗,那么就讀研了。剛入學的時候,我的導師沒有直接安排我的研究方向,這個時候是處于觀望階段的。但恰好是在這個階段,我對科研的認識和價值觀正在轉化著。

      這里我先講一講我是怎么確定現在這個關于分子機器的研究方向的。因為我的這個研究方向確立是和我的興趣直接掛鉤的。我們組的研究方向很多。我曾經寫過一個帖子,掛在梅隴客棧化學院版塊的精華區里,是關于精細所先進材料實驗室研究方向簡介的。相信在座的一些同學也看過。那么我從事分子器件這個方向最初要追溯到研一第一學期的研究生論文年會上。當時我聽了我們組曲大輝博士的報告。就是這篇關于分子機器的文章,發表在05年的德國應用化學上面。當時就被雷到了。因為我在本科就聽說Angew Chem這個雜志很牛。一個學生能發那么高的論文真是厲害。當時在崇拜之余不禁也開始幻想,既然曲大輝是我的師兄,那么我只要在田老師的門下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努力工作,有朝一日會不會也能夠那個啥?……不過當時聽這個報告,關于這個分子半加法器的文章,完全沒聽懂。之后過了一段時間,我們要交一些課程論文,任課老師都要求我們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來寫。這時候我趕緊把我們組那個年代關于分子機器的文章全部都看了一遍,而且是很仔細得在理解,終于明白這個半加法器的玩意兒是怎么回事了。看明白之后我還頓悟了其中的一個奧妙,就是分子機器這個方向有一個特殊性在于:雖然它是以合成化學為基礎,但是它的性能和應用更吸引人。而且這是個相對前沿的研究領域,它的應用目的絕對不是單一的,這給了研究者很大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所以當時看完這幾篇文獻之后,我一時心血來潮的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在曲大輝博士這篇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聯苯單元并和雙鍵官能團對調。這樣它的態就很多了,有八個態,足夠模擬一個7位的 AscII碼的分子存儲器。我把這個想法跟導師交流了一下,田老師當然肯定我那么早能夠提出想法是很好的,但是這個想法結構創新度還不夠,而且態太多了不容易表征清楚。就不建議我做這個想法,但鼓勵我將來想一個更好的招。與此同時,田老師也默認了我將從事了這個分子機器研究方向的事實。所以那次事件使得我的科研興趣初步培養起來了。也開始沿著曲大輝師兄的腳步,走在這條道上了。只不過比較慚愧的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能夠發表像Angew Chem那么高的論文,所以還需要繼續修行。

      然后研究方向確定了,興趣也有了,那么讀博就順理成章了。而且搞科研讀博是必須的,那么我就準備轉博了。另一方面,進入田禾教授課題組之后,組內博士生較碩士生要多。在這種氛圍下耳濡目染,也逐漸會有博士生的思維。記得還有一次,差不多都已經是第二學期了。那次我跟田老師討論完課題后,忽然不知為什么跟他提了一句說我目前還是碩士生的身份。這時候一般來說導師都會這么問,你愿不愿意接著讀博?但是田老師沒有這么問,他先是吃了一驚,然后直接問:那你什么時候轉?可見,我的導師似乎一開始就把我當做博士生看待了。所以這一點都既成事實了,于是我就在第三學期轉博,也就是提前攻博。學制和碩博連讀一樣,加起來也是4年半。

      下面我給大家講講我是如何在研究興趣的支撐下發掘到第一桶金的,也就是發第一篇文章。正式開始做工作的第一個想法是導師給的,所以有個想法就趕緊做吧。就是合成這個分子,做到倒數第二步還比較順利。但是最后一步卡了將近半年。這主要是合成經驗問題。因為醋酸鈀催化的suzuki反應產率佷低。然后先要套環組裝好再反應。超分子組裝就存在效率問題,再反應就收率更低。點板看不清楚過柱拖尾,就束手無策了。期間我也請教過我們組的王巧純老師,也給遠在荷蘭的曲大輝博士發郵件。但人家的經驗終究還是得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行。然后那段時間就在痛苦中煎熬。每做一次打個核磁不對,心灰意冷。那個時候跟我同在一個實驗室的師兄,也做的非常不順。我們倆經常抱頭痛哭。我要“跳樓”被他救下,他要“跳樓”被我救下。當然我說的這個“跳樓”是開玩笑的,不過倒是反應了在極其郁悶的時候人來解嘲,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但是有興趣能夠讓人養成習慣,習慣就能使人神奇般地堅持住做一些事。后來在那個飄雪的嚴冬,我的第8次投料終于把東西拿到了。那是我經過元旦3天的冷靜總結,最后采用保守過柱法,拿到的目標產物。因為收率低副產物多,直接反應后點板看不到東西。我就是先上柱,過一段柱子點個板。慢慢的才在板上爬起我要的東西來。一打核磁對了,很高興。此時此刻,才是一種經驗上的突破。后來下學期一來就用相似的方法很快做出了第二個結構。接下去的表征測試還算順利,很快就完成了。然后花了兩個禮拜寫了文章的初稿。寫完后我們學校正好開分子機器與分子探針國際會議。我在會議席間主動向幾個與會的教授兜售我的這個工作,目的是給這些潛在審稿人先留個印象。那么會后這個文章就投了出去,投了歐洲化學,也就是Angew Chem的姊妹刊,三個月后接受。那么按照田老師的說法就是研究生要盡早經歷這么一個完整的過程,完整得完成一篇文章,就能形成一個質的飛躍。而且這么一個飛躍就能更好地提升人的興趣、增強人的信心。

      最后講講我是如何在興趣的支撐下跟我的拒稿門事件做斗爭的。應該說,凡是投稿就有拒稿的風險。但是對于一個科研起步階段的年輕人來說,拒稿,尤其是連續拒稿是很打擊人的。在發了第一篇文章后,我就開始陷入拒稿門的怪圈。我現在這五六篇文章,投稿次數加起來有十幾次之多了。平均命中率百分之三十多。因此我現在保持著課題組的一些尷尬紀錄:1.投稿次數最多;2.拒稿次數最多;3.投稿期刊種類最多。那么多次拒稿也沒少讓我郁悶過。

      但是在這種打擊下沒有因此沉淪下去,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是跟我的導師不斷鼓勵有很大關系。文章拒稿自己心情糟糕不用說,導師的心情肯定也好不了。但田老師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責罵我,每次都是耐心地和我一起分析審稿意見,商量如何修改和改投。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很快繼續義無反顧地滿懷熱情的改稿改投,屢敗屢戰。那也是基于我寫文章的興趣,不僅僅是做實驗的興趣。因為我覺得寫一篇科技論文,就要像創造一個藝術作品一樣如何盡可能地引起大眾讀者的廣泛興趣。當然拒稿拒多了也就會習慣性得看開了,就能進行冷靜的分析。看這個圖可以發現我的拒稿主要集中在其中兩個工作上。那么拒稿的原因是多種多樣,最主要的一點還是新意不夠。當然一開始投得高也是原因,像投JACS、Angew什么的。雖然我認為這也是追求進步的表現,也反映了對自己的工作的判斷還有待提高。總之遇到這種事情要戒驕戒躁,有些文章越投越低也就那樣了,不斷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才是王道。

      但是無論經歷什么情況,只要養成習慣堅持了總是會有收獲的。我想告訴跟各位同學一個事實,就是在一個博士階段的3、4年內,做實驗和發文章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在前期必須做大量的鋪墊工作,一般也要經歷很多的失敗,到了后期才能有資本寫出文章來。文章總是越到后期才能出得快,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但是前提是你得一如既往地堅持到底。

      好了,我要講的內容主要就是這些。雖然今天我主要講的是自身對科研的興趣和習慣使得我堅持到了現在,但是我目前這些成果的取得也要感謝我們組里所有給與我幫助的老師和同學,因為搞科研從來需要協作。只是就個人的角度來講,我想送給在座的博士生兩句話:1.讀博要相信自己的選擇和能力;2. 習慣吃苦才能讓讀博變成收獲。謝謝大家!


    TAG: 習慣興趣經驗讀博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