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面包,夾藏著哪些“秘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2 13:57:35
說到“洋快餐”,中國小孩兒們太熟悉了,自從上世紀80年代,北京出現了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之后,這玩意兒比在美國本土還精神。后來,相繼出現了“麥當勞”、“必勝客”等等,很多中青年,都以坐在裝修典雅的快餐店里細嚼慢咽,為現代時尚和“小資情調”。就像北京前門的“大碗茶”和浙江紹興的“臭豆腐”,不過是尋常百姓的吃喝,很難和講究、昂貴的大場面相提并論。
“洋快餐”靠什么打天下呢?最具代表性的三種主食有:三明治、漢堡包和熱狗都品。別看這三種食品模樣差不多,卻各有各的出處,各有各的滋味。
先說三明治(Sandwich)。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食品,以兩片面包夾幾片肉和奶酪、各種調料制作而成,吃法簡便,廣泛流行于西方各國。三明治的歷史,幾乎跟相貌平平的面包一樣古老。要說來歷,總和各種各樣奇特的人物、奇妙的故事,大有瓜葛。簡而言之,是懶漢成全了三明治。(下圖:原產英國的“三明治”)

三明治的故鄉在英國。據說,三明治是英國東南部一個很不起眼兒的小鎮。鎮上住著一個酷愛玩紙牌的人,他整天沉溺于紙牌游戲中,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仆人很難侍候他吃喝,怎么辦呢?最終,想出個偷懶的辦法,將一些菜肴、雞蛋和臘腸,夾在兩片面包之間,這樣,主人就可以吃飯、玩牌兩不誤,吃著方便,玩著更方便。
牌桌上自然是玩家如流水,大家肚子一餓,便高叫一聲:“快拿三明治來!”于是,叫三明治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種偷懶的食物,居然交了好運,迅速地傳遍了英倫三島。此后,跳過英吉利海峽,傳到歐洲,又從歐洲大陸飄過大西洋,登上了美洲大陸。盡管西方人的烹調技術,實在不敢恭維,代表西方文化的三明治卻歪打正著,躥紅全世界。
如今,三明治也花樣繁多,制作精細了,相繼出現了很多新鮮的品種。比如,夾雞肉片或者火雞肉片,也可以夾咸肉、萵苣、番茄等等,俗稱為“夜總會三明治”。還有一種夾咸牛肉、瑞士奶酪和泡菜的,一般采用俄式澆頭蓋在黑面包片上,這種東西叫做“勞本三明治”。此外,還有夾魚醬、黃瓜、水芹菜、西紅柿的“茶點三明治”。法國人做三明治,居然丟開了傳統的面包片,改用面包卷或面卷了。據說,以法國著名的長棍面包,可以制作出“潛艇三明治”——哎!再怎么折騰,也新鮮不到哪兒去。(下圖:德國改良的“漢堡包”)

再說漢堡包(hamburger)。顧名思義,漢堡包一定和德國有親戚。“hamburger”一詞,源于德國西北部城市漢堡),至今,漢堡仍是德國最為繁忙的港口。這個詞還專指“漢堡包”,也就是三明治的變種,以兩片圓面包,夾上當地的“漢堡排”。說到漢堡包的前身,可以追溯更遙遠。古代韃靼人有生吃牛肉的習慣,隨著韃靼人的西遷,先傳入巴爾干半島,而后傳到德意志。后來,又將生食為熟食。德國漢堡地區的人將其加以改進,將剁碎的牛肉泥揉在面粉中,攤成餅煎烤來吃,遂以地名而稱為“漢堡肉餅”。19世紀中葉,居住在漢堡的人們,喜歡把牛排搗碎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種吃法被大量德國移民傳到了美洲。上世紀晚期,美國人將改良之后的漢堡包送進了快餐店,圓面包片里夾的,已不再是德國原裝;而是洋蔥、牛肉末與胡椒粉調制的美國口味。“hamburger”除了表示“漢堡包”,還有“碎牛肉,牛肉餅”的意思,美國人制作漢堡包,往往夾上一片搗得稀爛的牛肉餅,所以人們也用它來比喻“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拳擊手”。在外觀上,漢堡包區別于三明治的,恰恰是那兩塊不起眼的圓面包。(下圖:美國流行吃“熱狗”)

最后說說熱狗(hot
dog)。“熱狗”這個名字狡猾而古怪,它的故鄉在美國。也沒啥新鮮之處,同樣是面包里邊夾東西。1906年,細長流線型的香腸,在美國仍是一種新奇的食物,有各種各樣的叫法,如“法蘭克福香腸”、“法蘭克香腸”、“維也納香腸”、“小紅腸”,還有叫“德希臣狗香腸”的。德希臣狗是指長體短腿棕毛狗,由于香腸的形狀頗似這個品種的狗而得名。美國人酷愛這玩意兒,驚人的是,全美每年的熱狗消費量,居然多達190億根,人均90根,價值5億美元。如果將數量如此龐大的熱狗平鋪在地球遲到上,可環繞整整26圈。美國人也夠愛惜“國貨”的,大概,中國的煎餅果子、驢肉火燒,就沒這么風光了吧。同胞們一見外英國、德國和美國的東西來了,必然會爭先恐后地捧場,必然招呼哥們兒、家人,跑去“開洋葷”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