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研路上的理論學習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8 16:32:53
聽一位老師總結過,研究生的優勢在于理論功底深厚,思維具有穿透力,可是現在到底離這樣要求還差多遠?要怎么樣去努力才能到這樣的境界?
淺談下自己對研究路上的理論學習問題,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指正,謝謝支持。
我們是搞應用方面的,在實驗室里經常會看見很多的人忙忙乎乎的,我把這理解為“他們的充實”,對,確實是“充實”,很多師兄師姐從進入實驗室的那天起,用他們的話說:“就沒有停歇過”,當他們在熱情逐漸減弱的情況下,緊密的實驗日程對他們來說慢慢都變成了煎熬,更為要緊的是,很多自己做出來的實驗結果,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合理的分析,那就更談不上解釋說明了。等真正要逼迫自己寫文章時,Conclusion就變成了最大的問題。有合理的數據,可是該怎么說啊?簡單說幾句連自己感覺都沒有深度,說復雜了自己也迷糊,找個水平高點的牛人一瞧,到處都是問題,被斥責為連這些基本的理論都搞不清楚。最后發現:自己的分析根本都支持不了實驗結果。到這個時候才知道,我現在需要點理論支持,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理論基礎,站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去分析實驗數據和結果,去提升文章那該多好啊!
可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關于理論知識大家都知道,這也不是一天兩天能補上的,就算理解也是很膚淺的一些,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以及長期的積淀,是不會達到熟練應用的。所以,有不少人索性就不寫文章了,反正想著等以后再培養這個方面的能力吧。最終結果大家都是清楚的。其實到頭來還是不會去分析。
我想這可能是現在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我個人分析原因有二:
1、主觀原因:大家的潛意識里面對于理論學習的不重視,特別是在基礎課程都敷衍了不少,或者是深入自學讀書的時間不多,造成了自己理論基礎的薄弱,也許在那個時候大家還真的不是非常清楚讀這些枯燥的理論東西到底將來有什么用處。其實我覺得這個才是關鍵問題。
2、客觀原因:現在很多實驗室的項目都很多,進入實驗室后的工作很緊張,學生只負責實驗操作、數據收集,而數據分析都交給了實驗室的老師去做,看似分工合理、和諧,其實在平時我們已經白白丟失掉這些鍛煉自我理論應用實踐的機會。
現在再想想就會明白,其實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我們的思維是不會具有穿透力。同樣的數據交給不同的兩個人,發出來的文章水平和檔次差別都會很大。 以前我知道的一個做壓電陶瓷的,他們一次的實驗數據非常好,而且重現性也相當好,他們花大力氣發了A.P.L(IF: 3.762),自己感覺也相當牛了。過了兩個月他們導師告訴他們,Ohio的一個博士也進行了這樣實驗過程,得到非常好的數據,然后發表了Science上,他們聽了當時就暈了,然后看人家的文章,感覺真的不服不行,人家的理論分析相當到位,承前啟后,非常出色。反思自己還是理論深度不夠,思考不深入啊。
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大家也都很有體會。我個人認為,我們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去給自己打好“建高層”的地基,去重新規劃時間投入到理論學習中去,邊學習邊思考,互相促進,相得益彰。重點看看好文章的Conclusion中如何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結果結合,怎么樣去分析和總結,可能剛開始感覺很難,功夫就下在平時,堅持就是勝利,真正地在學習這個過程中去提升自己,夯實自己、升華自己。
對于真正潛心進入科研之路的朋友們,我們的努力都還是建立在厚實的理論基礎上,時刻關注專業領域內的熱點、難點、重點以及尚存爭議的問題和研究發展的新動向,把各項工作做到位,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自信去談創新,去取得更大的進步。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自己的膚淺認識,和各位共勉,共同進步。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