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看了《阿凡達》。這真是我最能穩住的一次。
對于科幻片或科幻小說的喜好,那是我持續一生的癡迷。當然,也不見得多狂熱,也就是在若即若離的喜愛中加入了優先級最高罷。
在離家上大學前,我數個假期都在住家附近的文化館流連。對于科幻類小說,只要在書目上可以確認,幾乎都借來看了。上大學后,因自認為再找不到新的經典科幻可看,才暫時放棄了這個類別的書目。
這些年,好些科幻大片倒看了,卻也不全,但總是愿意搶先的。看了電影不過癮,還轉移到電視劇。
當我總是找朋友或同事詢問“有科幻片嗎”,總不免有人詫異地打量著我,言下之意就是:“女的不都愛看言情片嗎?”久而久之,我也只問問男同胞們,為了提高反饋命中率。
對于《阿凡達》的冷靜,實在是不得已。忙碌年前后的事務,還出差幾日。本來家人答應一起觀看,共享這最令人期待的時刻——他們是無比清楚我對科幻片的熱愛,卻因為我的出差不巧和單位看電影活動沖突,就落下我一個人于郁悶中。
本來,在看任何自己期待的大片前,為了不讓先入之見影響自己,我是不會看任何影評。這次卻依然破例。也確實是因為這片太熱,朋友們也都急著看了,在他們議論時自己也不免旁聽著。剛開始還有顧忌,后來,隨著時間推移,自己也索性放開,科學網上幾篇博友的影評也都一并看了,就想來個百無禁忌得了。
慢慢地,不知道是自己故意淡然的心態在起反作用呢,還是一種消極的悲觀之心漸起,一度以為自己很難到電影院去看片了。或許,這種類似的心情也影響到一些朋友的心態,讓他們對此片的評價也似乎“淡然”。
今天,陪女兒到新華書店買寒假作業——這是不得不出門的“大事”,終于讓我順其自然地看了《阿凡達》,也讓女兒陪著“二進宮”。
看完,一句話:很喜歡。
不過,我喜歡的角度和他人稍有不同——最打動我的是科幻部分,而不是技術、藝術、感情、社會等大家在影評中都涉獵到的。
(順便一提,回來后我在QQ上測試了一下,發現自己是片中杰克這類人,而我女兒是那個女科學家類型。感興趣者可訪問《阿凡達》測試你人生立場。)
《阿凡達》科幻部分的創意在于:讓人的靈魂進入另外一具生物體(Navi人物種,稱為阿凡達),而這生物體是可以根據具體人來定制的。
事情看上去很兒戲:人睡著后,意識傳輸到另外的阿凡達身體上;當該阿凡達睡著后,意識返回人身上。這個過程,似乎一秒鐘都沒有間隔,好像開關一樣切換。于是,電影中很多驚險隨之發生,每每到關鍵處就見前一秒還生龍活虎的阿凡達砰然倒地。
在Navi人那邊,對于靈魂或意識的處理要合理得多。在女科學家命危之際,在靈魂樹下伸出無數的觸角,將女科學家人的身體和她的阿凡達身體聯通起來,一看就知道在試圖進行意識的傳輸——這是女科學家在此前的對話中揭示了的:整個星球就是樹根連的網,內有無數秘密。
不過,這一次因為女科學家傷重不治而被迫中斷。片尾,這個過程重復一次,使得杰克終于可以拋棄他作為人的軟弱而殘缺的身體,永遠在阿凡達的身體內以Navi人生活。
女兒沒有看懂這部分,所以我在看片后特別解釋。
哲學問題是:人之所以為人,因為肉體還是靈魂?
我們的存在感來自意識,也就是靈魂——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會認同的。于是,如今網絡上“穿越小說”流行,目前熱播的電視劇《神話》就是一個典型的穿越故事。
不管帶不帶身體回到過去或者未來,人的靈魂總是穿越的必要元素——因為作者和讀者都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己”,自我意識到的自己。
那么,穿越如何發生的?也就是靈魂傳輸如何進行?
在定位為“言情小說”的穿越小說里,這個問題顯然是作者們無法回答,也不會關心的。他們只關心一個現代或古代靈魂如何在另外的時代翻云覆雨,或出盡洋相,滿足自己和讀者一廂情愿的YY愛好。
在《阿凡達》里面,Navi人讓靈魂通過“網絡”傳輸。但在人類這邊,簡直無法自圓其說——其技術水平連穿越小說作者都不如。
如果靈魂可以傳遞,那么首先得承認它是一種物質。任何物質的傳輸當然可以科幻出來,但一定也得合理化不是?不管是用無線電波還是別的,你都無法想象出來人和阿凡達之間如何在一秒內完成靈魂穿越。電影中的科學家在夜間都無法找到失蹤的阿凡達(我當時笑,也不植入一個可以定位的芯片),這種技術水平怎么能夠相隔傳輸千里之外的兩個身體中的靈魂?
即便是遠程遙控,也總得有通道不是?如果有這種通道,還愁找不到身體所在何處嗎?可以傳輸靈魂的人,當然也應該有辦法把靈魂永遠留在阿凡達的身體里,而不至于去求助Navi人了。
看電影中有一次笑場:在為女科學家舉行儀式時,觀眾們肯定想到“迷信”這個詞。他們中很多人的理解力大概和我十歲的女兒差不多。一旦科學無法解釋,再加上這種儀式,就肯定是迷信。
誰說科幻不是迷中的信呢?
說到此處,不再多言。最后重復一次,我真喜歡《阿凡達》,即便它不完美。但喜歡的程度肯定不會超過《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