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音樂的心情。
地鐵的速度,
風的痕跡,
天空無云,心中有浪。
每天與化學儀器相伴。
“科技人員自己的第一個方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3 10:15:14/ 個人分類:職業
聽說“科技人員自己拿不出方案”才用了打引號的這個題目。實際上應該采用下面的題目。
成倍地提高科技人員工資待遇
進一步加快科技領域改革開放
科學發展--加快科技改革開放
我國在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現在需要也有條件進一步加快科技領域的改革開放。本文所指科技領域是指自然科學和醫學。有一些說法我不完全贊同。例如,領導已有決心,但沒有方案。我認為關鍵還是領導的決心和行動。
一.
以人為本,成倍的提高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國外相比,我國科技人員的經濟地位明顯偏低。即使和國內相比,科技人員可能還比不上行政人員的地位。不解決這一基礎性問題,比如說:提高第一線的教授和研究員基本工資一倍,其他問題很難解決。當然這僅僅是第一步,下一步可以再依據考評來提升。
二.
“科學的檢驗標準不清楚”嗎?不是。非常清楚,科學是經過實驗和時間考驗的客觀規律。或者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誰說真正的不清楚?問題是誰說了算,領導說了算,某個人說了算,還是“實踐”說了算?
三. “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嗎?不是。早在五十年代,或者現在的歐美(有過別人的博文介紹過德國)都基本上是四個檔次:1.
國際首創或國際領先。2. 國際先進。3. 國內領先。4.
國內先進。當然當時的領導負責把領域范圍覆蓋面、實用性或意義和經濟效益等把關。這樣的標準是什么時候被沖垮的呢?是經濟上改革開放,而科技領域還沒有跟上。這是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不是什么人的過錯。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是.
“太湖一日游,什么‘國際首創’的專家的鑒定都出來了。”當然現在的“行情”不行了。需要改成“臺灣7日游”或“歐美10日游”了。竅門在哪里。省去“領域范圍、實用性或意義和經濟效益等”或者把這些寫成比“吉尼斯紀錄”還不承認的“針尖大”。專家吃飽玩好都乖乖地簽了字,毫無責任風險。然后鑒定單位(就是被鑒定單位)只要大肆宣傳“國際首創或國際領先”就夠了,保證“一本萬利”或者是鑒定單位和鑒定專家共同“雙贏”。和現在明星做廣告差不多,還不用拋頭露面,多安全。
四.
牢記“以人為本”。一旦沒有可信賴的“人”可以來進行鑒定,再好的“評價體系”也都垮臺。想想看國外期刊論文評審普遍是義務的。在國內能行嗎?區區幾十元人民幣呀!專家的評審費可不止這個數了,“幾日游”都得幾萬元人民幣哪!這樣的利益關悠還能公正嗎?
五.
“平均主義太根深蒂固了”嗎?不是,是太不平均了。有的說,領導決心已定,科技人員自己拿不出方案,是“我們文化傳統里平均主義太根深蒂固了。”我不同意。我的老師輩退休時的工資有的只有700多元,眾所周知,(非院士或離休)退休后工資就基本凍結(只有相當于低保那樣的調整)了。復旦大學的一些全國著名教授(不一定是理科)直到生命結束,所拿的工資和打工人員差不多啊!這才是真正的“我們文化傳統里平均主義太根深蒂固了。”以這樣的當時活典型打了報告,等到領導批下來時才有所改變。可是這幾位當時的“活”典型基本上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太不“平均”了。
六.
為什么SCI獎勵反不掉?請問為什么要反,領導上“開恩”給你們發“外快”為什么還要反?很多科技人員明知不合理還在為它說好話,很正常。因為這也提高了科技人員的收入啊。而且很合理,不需要拿評審費的專家來考評,可能更“客觀、公平”。是嗎?講究什么學術合理不合理,是嗎?
到此打住。權作為“科技人員自己拿不出方案”時的“一個方案”。最后還得由領導來統籌兼顧地量時度勢地下決心付諸行動。
我相信在我國在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科技領域的改革開放步伐的大局不會變。很多問題會逐步解決的,只是希望快一些,早日實現科技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