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最大的放松夢想:像貓一樣在陽光下睡著。

    提高科學素質途徑與方法初探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2 15:55:01/ 個人分類:學術

      摘要

      公民具有提高科學素質的迫切愿望,但突出的問題是,他們對科學一知半解,以及困惑于不知道如何提高科學素質。消除他們對科學的擔憂與畏難心理,增強他們提高科學素質的信心,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科學素質入門知識,采取鼓勵、引導、領路和開闊眼界的方法來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是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在科普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加強科普方法的教育與宣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說,“全民參與”方法的研究應提到更高的高度來認識。

      關鍵詞 科學素質、提高、途徑、方法

      引言

      在《科學素質綱要》出臺3周年的今天,科學素質建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之一是,公民在提高科學素質過程中存在的期望與擔憂共存的心理,這是當前科學素質建設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公民對科學素質的期望與擔憂共存

      公民具有提高科學素質的愿望,而且這種愿望也很迫切。但突出的問題是,他們困惑于不知道如何下手?這個判斷正確嗎?

      2007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對科學感興趣,但具備科學素質的只有2.25%。[1]

      《新華網》 2009年3月8日公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調查,與上述我國自己調查的結論是一致的。這篇調查文章的題目叫《調查顯示多數人對科學“一知半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基金會日前公布了一項針對科學認知的全球調查,調查對象包括中國、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和美國等10個國家的約1萬人。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絕大多數人認為科學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仍有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對科學并不了解。很多人雖然意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但對科學的內涵缺乏了解,有一半的人表示,科學有時會令他們感到“擔憂”。[2]

      不僅公眾對科學的認識是“一知半解”的,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對科學的認識就全面嗎?調查案也是否定的。以2007年科學素質最高的兩部分人為例,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4%,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8.7%。[3]

      這兩個數據表明,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對科學的認識也存在片面性。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多數人對科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支離破碎的。

      消除多數人對科學認識的“一知半解”、擔憂與畏難心理的途徑之一是: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科學素質入門知識,采取鼓勵、引導、領路和開闊眼界的方法來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特別是在科普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加強科普方法的教育與宣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公民科學素質入門知識與途徑分析

      現以科學技術知識和科學方法為例,對科學素質入門知識與途徑做一個分析:

      1、科學技術知識是進入科學殿堂的基礎

      科學技術知識是進入科學殿堂的基礎,也是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現代生活的人離不開科學技術知識。

      科學技術知識龐大的內容讓許多人產生困惑,怎么擴大自己科學知識邊界是我們要回答的問題。《綱要》指出的路徑是:“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

      “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內容。對成年人來說,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都是必要的。比如,據調查,城鎮人口對健康知識比其它科學技術知識更感興趣,這要求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要把健康知識擺在重要位置。我們可以看到,中央電視臺在早間新聞中時常播報生活健康知識就是科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這種科普理念的反映。

      那么工作需要的知識是什么呢?舉例來說,90年代中期,重慶市要求機關干部學會使用計算機,計算機知識對當時機關干部就是“必要的”。如果那時你沒有學習掌握計算機知識,那你就落伍了,你就缺乏“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作需要的知識就是必要的科學知識,這需要根據你個人的情況來認定。比如,如果你搞科學普及工作,那么,我國有關科學普及的法規、政策,科學普及的歷史、現狀,科學傳播的基本理論知識就是“必要的”。再如,如果你寫論文參加我們這個研討會,那么學術論文技術性要求就是“必要的”。

      掌握“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關鍵是要有這個意識,要自己給自己規定“必要的”,不能僅僅靠上級規定。

      需要強調的是,科學技術知識只是組成科學體系的一部份,科學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可以說,多數人,包括大學生,雖然受過某一、二個科技專業學習與訓練,但沒有全面受過科學訓練,對科學片面的認識是難免的。

      那么什么是對科學全面的認識呢?對公民來說,我認為,重要的就是認識“四科”。 “四科”組成科學,不可肢解。科學知識是后“三科”的載體,而后“三科”在科學中要高一層面,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精髓,在科學中是更具本質性的東西。如果說科學的本質是發現,是發現自然世界之美,是破解自然世界之謎,那么,打開發現之門的鑰匙,不僅在科學知識,更在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這后 “三科”也是識別、批判迷信和偽科學的強大思想武器。

      2、科學方法是智慧之方法

      中國公民對科學方法的了解與掌握是較低的。調查顯示,2007年公民了解科學術語的比例為18.4%;了解科學觀點的比例為33.5%;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比例為59.4%,而理解科學方法的比例僅為6.9%。[4]

      為此,加強科學方法的教育與宣傳應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科學方法在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李約瑟在《中華科學文明史》中記載:大約公元6世紀,已發明了冶鐵技術并鑄造成鐵鼎。地球儀是張衡于二世紀發明的。流傳至今的許多中國古代故事也充滿了科學方法的智慧。曹沖稱象的故事,就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科學方法:曹沖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曹操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較可知。”這個故事用科學術語來說叫浮力原理。浮力原理在公元200年左右開始為人們所了解。(當然,研究科學史的專家對此表示質疑。本世紀最有成就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研究《三國志》等史料后認為,“稱象”不能在曹沖身上發生,指出這個故事不符合史實。)

      《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和“杠桿平衡”,阿基米德的“浮體實驗”,笛卡兒闡明數學——演繹法,伽利略則把數學和實驗方法結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數理科學的方法論傳統,從而成為當之無愧的“近代科學之父”。

      科學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實驗方法就是科學研究一項基本的方法,實驗方法是近代科學產生的基礎。培根說過“試驗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試驗方法是自然科學基本的方法之一。

      我們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使用比較多的科學方法有:觀察方法、計算方法、分析方法、歸納方法、邏輯方法、比較方法等。

      那么,如果要驗證一種藥品是否有效,應該用什么方法?

      現在市場上證明一種藥品有效果,經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醫生和專家宣傳某藥品如何如何有效。另一種是藥品使用者宣傳某藥品如何如何有效。這種方法是傳統的方法、狗皮膏藥的宣傳方法。

      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雙盲方法。《2007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問卷》第207題介紹了雙盲方法。

      這道題如下:科學家想知道一種治療高血壓病的新藥是否有療效,問下面測試方法哪種最好?

      1、給高血壓病人服這種藥,觀察病人高血壓下降情況。

      2、給一組高血壓病人服這種藥,給另一組高血壓病人不服這種藥,觀察這兩組病人高血壓下降情況。

      3、給一組高血壓病人服這種藥,給另一組高血壓病人服無效無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劑,觀察這兩組病人高血壓下降情況。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第三種,就是所謂雙盲法則。

      雙盲方法是科學方法的一種,目的是避免研究結果受安慰劑或觀察者偏向所影響。在各種科學研究領域,從醫學、心理到社會科學都廣泛使用雙盲方法進行實驗。

      雙盲方法也是識別偽科學的一種好方法,許多偽科學證據用雙盲法就可揭穿。

      分析方法是使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西方非常擅長于分析方法,并有著優久的傳統與歷史。上面提到的科學素質測量評價方法,是美國人發明的,它將科學素質具體化、量化,被稱為美國米勒理論測評體系。測量指標有三方面內容:一是科學技術知識;二是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三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影響。這一測評體系已經得到世界公認并普遍采用。

      西方對精神文明的研究,也有用分析方法、量化方法的,就是用具體量化的指標來測量評價一個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比如,據報道,德國研究將精神文明量化,其中一個指標是,規定青年人一年中有三天到社區或敬老院去邦扶老年人,然后,當青年人老了之后就可享受敬老服務。這種具體的、量化的分體方法,我們可以借鑒。將那些抽象的,又需要社會普遍推廣的事項,具體化、量化,便于全社會普及。

      現在重慶提出“健康重慶”的概念,什么是“健康重慶”?這里就有一些具體指標,比如經常鍛練身體的人要達到40%以上,中小學生每周體育課從一節改為二節等,有一些量的指標來操作、來測評。

      這種量化方法與“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方法,都是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它們并不矛盾。

      應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是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關于工作方法,我從下向上看的角度,看一看中國科協工作方法的改進與創新。

      (一)工作會議類(包括經驗交流會、研討會等)組織方法:

      中國科協工作類會議很多。近年來,中國科協采取將會議的部分環節、部分事務性工作,委托下屬事業單位、下屬團體和基層承擔,特別是將文字材料的收集、初評委托下屬承擔,這樣就可以騰出精力抓策劃、抓協調、抓總結等環節,抓會議消息報道、包括上報、上網,出簡報。對這樣的會議,基層上報材料不是直接報中國科協的某一部門,而是報給中國科協規定的一個下屬事業單位或下屬團體。3年實踐的結果,中國科協會議質量提高了。會議質量的提高又促進了中國科協宏觀指導能力、服務能力加強。

      (二)調研類:調研是中國科協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近年來中國科協加強的一項重要工作。大量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調研的需求,靠中國科協機關干部一一親自操作是不行的。他們主要抓策劃、抓立課題、抓組織專家評審,具體調研工作可以委托下屬事業單位、團體或課題組承擔;大量的是采取課題招標方式,動員科協所屬團體和社會單位承擔。從立課題到調研報告結題,他們組織專家評審,出版調研成果。通過調研工作方法的改進,中國科協調研工作的成效是明顯的。

      (三)培訓類:培訓也是近年來中國科協加強的一項工作。比如,前些時間,中國科協舉辦了幾期技術創新方法師資培訓等。在培訓工作,中國科協主要抓策劃、抓組織專家講課,抓總結。對機關青年干部的培訓,中國科協的領導也親自上臺講課。

      方法創新往往帶來重大突破和整體效益的提高。無論對個人還是集體,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方法創新帶來的效益都會成倍增長。

      三、科學素質必須實現兩個“接軌”

      上述提高科學素質途徑與方法的內容,在胡錦濤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已經概括。

      胡錦濤說“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成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科學方法的實踐者、科學思想的倡導者、科學精神的弘揚者。”要“幫助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崇尚崇高的科學精神,提高人民群眾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公共事務參與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推動人民群眾綜合素質普遍提升。”[5]

      通俗來說,這句話可概括為兩個“接軌”、一個“排頭兵”。兩個“接軌”就是:一科學素質要與“四科”“接軌”;二科學素質要與老百姓“接軌”。與“四科”“接軌”就是科學素質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與老百姓“接軌”就是要與人民群眾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公共事務參與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緊密結合。一個“排頭兵”就是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成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科學方法的實踐者、科學思想的倡導者、科學精神的弘揚者。

      胡錦濤關于科學素質兩個“接軌”與科技工作者應當成為“四科”“排頭兵”的講話精神,也為“四科”早日破題指明了方向。


    TAG: 科學素質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