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的科研工作,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22 18:21:50
1. 非常規工作 不遵守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根據實驗情況,有時候可能會在實驗室呆20多個小時,有時候也可能不去。所以有時候10點,有時候12點才到學校。當然回的也晚。睡到自然醒,這樣也就省去了午休的時間。盡管這種生活方式對身體不好,也不能成為以后科研的方式,但是對于碩士、博士來說確實一種比較有效的科研方式。
2. 充分利用周末 以前周末很少工作,在實驗室也是干些與科研無關的事。現在充分利用周末的時間,因為周末的時候大多數公用的設備都閑著,你可以放心的利用,有時候一個周末出的數據可以抵上一周的結果。所以周一的時候我一般比較輕松的整理結果,周二就要想辦法找導師討論。
3. 最大限度的離開電腦 每天到實驗室的第一件事不是開電腦,而是開實驗設備(因為實驗儀器大多要預熱1個小時),在這期間,可以上網收收信件,處理一些其他的事情。由于已經開了儀器,就會迫使你離開電腦。所以基本上只要去實驗室就要有數據。
4. 計劃好每一天 每天離開實驗室的時候會給自己留一個小條,提醒自己第二天一天的任務是什么,免得到實驗室再想,有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想想,思路會更清晰。每天晚上回去之前最好把實驗數據處理好再走,這樣也好調整第二天的實驗。
5. 經常和導師討論 做一個有準備的人,隨時把結果和問題整理好,只要碰到導師來實驗室視察或者貌似有空的時候一定想辦法討論。把結果和問題以圖標的清晰方式呈現給導師,效果頗佳。和導師討論問題千萬不能只說,其實一個結果或者問題解釋半天,還不如用個圖和數據效果好。以前總是怕見導師,怕和導師討論,現在總是盼導師,呵呵已經變被動為主動。
6. 抓緊寫文章 感覺數據積攢了一定程度,趕緊準備文章,等把文章寫了一個初稿后,再找導師說寫文章的事,討論之后的幾天內,自己修改后的文章估計就可以呈現給導師了(效率多高,呵呵)。
7. 多開會,多交流 想辦法去開會,其實只要你的成果好,人也好,實驗室條件不是特別差的話,導師都會考慮的。尋找一些會議的信息,然后自己估計一下費用,能剩的費用盡量剩,住的差點,交通工具慢點沒關系,把費用將到最低,然后去說服導師,一般情況下還是可以的。通過會議,既鍛煉自己,又學到知識。記得有兩次會議后,根據會議報告別人的提問,回來后對實驗進行新的評價或者補充就又發了文章。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