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多在培育大師生長的土壤上用心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2 09:52:54/ 個人分類:生活

      據報道,教育部一項“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已于近期悄然實施,代號為“珠峰計劃”。它由中央專項撥款提供資金支持,在北大、清華等內地11所名校實施啟動,旨在培養創新型的領軍人物。這項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因觸動了人們的“大師”、“諾獎”心結,引起了廣泛關注。

      時下,各類人才培養計劃,往往被人們稱為“造大師”運動,且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在很多地方,類似的“名師培養工程”、“領雁工程”、“特級教師培養工程”、“專家培養基地”等等,明目繁多、熱鬧紅火。然而,這其中不少所謂的重點工程結果卻差強人意。滿天飛的大師、名師和專家大多徒有虛名。一代宗師錢學森留給世人的追問無疑正在鞭策著教育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走了,貝時璋走了,季羨林走了,任繼愈走了,楊憲益走了……隨著大師一個一個地遠去,我們這個缺乏大師的時代難免焦急起來。

      大師做學問,需要一張安靜的書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堅持和堅守、對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誠、對國家民族的大仁大愛;需要有堅持真理、敢說真話的膽魄、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偉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學術土壤和生態環境。大師者,既源于自身稟賦,亦有賴于其生長的土壤。錢學森、貝時璋、季羨林、任繼愈、楊憲益,這一輩學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優異學術稟賦之外,堅實學術根基、健全學術人格和時代學術生態是重要條件,舍此難以承受起培植和繁育大師的重任。

      錢學森生前講述過他在北師大附中讀書時的情形:生物課上,老師常常會帶學生到野外去,在“玩”的過程中采集標本,他總是興致勃勃地參加,并用抓到的蛇制作標本。雖然當時學校很窮,但化學實驗室隨時對學生開放。錢先生在那段時間做了很多化學實驗。不難看出,錢老中學時代的成長離不開一個“玩”字。這就是他成長的“環境”。“玩”字的蘊意十分深刻,在 “玩”中接觸大自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在“玩”中增長和擴大知識面,在“玩”中放松身心,放飛自己的理想。這也許就是大師成長的天然環境。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教育是藝術,是慢的藝術;教育是育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前,我們現行的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經難以適應新的時代對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是不讓學生“玩”,讓學生“動”的機會也不多。學生們過多地靠在書本上,每天相對機械式的生活和學習等等,這些都需要改良。我們的時代呼喚人才,呼喚大師。我們的這個時代在培養一代宗師之時,不妨更多用些心思把大師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培育好。


    TAG: 土壤培育大師心思

    iwfi325iwc 引用 刪除 iwfi325iwc   /   2009-12-14 09:53:33
    謝謝分享!!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09-12-14 09:49:50
    好文章!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09-12-14 09:49:42
    5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