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交友、寫作、游戲……隨著電腦的逐漸普及,迷戀電腦,盡情享受電腦給人們帶來的便捷和快樂時,一些與電腦有關的時尚病正搭車而至——
都是電腦惹的禍
——漫談電腦綜合征的防治
□ 歐陽軍
由于長時間操作電腦,沉迷于網絡,不少人缺少必要的運動和休息,影響了身心健康,引發相關病癥。
電腦狂暴綜合征
所謂“電腦狂暴綜合征”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人,對電腦產生依賴,如果電腦出現故障后不能使用,就會產生沮喪和焦慮,這是一種新的心理性疾病。
怎樣預防和治療“電腦狂暴綜合征”呢?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在心態發生變化時,應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次,要學會適應環境,要減少對電腦的依賴。再就是要正確對待電腦出現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暴力傾向的人,應該及時到心理醫生那里去接受心理治療。
電腦視力綜合征
美國有關機構公布的兩項調查結果顯示,長期使用電腦會使人的眼睛出現多種不適癥狀,眼科醫生和驗光師將其稱為“電腦視力綜合征”。
保健專家認為,操作電腦是一件視力相當集中的工作,會減少眼內潤滑劑和酶的分泌。一般來說,如果人每分鐘眨眼少于5次,而且持續時間較長,便會使眼睛干燥、疲勞,出現重影、視力模糊以及頭頸疼痛等癥狀。
眼科專家警告電腦使用者,在使用1—2小時電腦后(其中60%的時間在注視熒光屏),必須改做別的事情,讓雙眼得到休息。當眼睛出現毛病無法自然消失時,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為了避免熒光屏反光和不清晰,電腦不應放置在窗的對面或背面,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熒光屏上眩目的光線。不要在黑暗中操作電腦,因為黑白反差對眼睛有損害。坐的地方應盡可能舒適,可能的話應該使用可以調整的靠背椅。
腕管綜合征
長時間使用電腦,有的人手部會出現疼痛和陣發性麻木,還伴有腕關節腫脹、手動作不靈活、無力等癥狀,并有加重的趨勢,這在醫學上被稱為“腕管綜合征”。
預防腕管綜合征,自我護理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平時應養成良好的坐勢,不論工作或休息,還應該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勢,要盡量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過度伸展。伏案工作人員,應把椅子調整到最舒適的高度,坐下時雙腳正好能平放在地面。電腦操作員必要時可用手腕托架。頭部不要前傾,上身挺直,不要低頭。每隔0.5—1小時,應該站起來休息一下,甩甩手、按摩和伸手指,做一做握拳和放松動作。
一旦得了腕管綜合征,不必過分緊張。對早期癥狀較輕的患者來說,局部封閉和理療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治療初始要讓“手腕”多休息,必要時可用石膏夾板將手腕固定,使其伸直。醫生也會給予一些消炎鎮痛藥物,以幫助癥狀消退。病情嚴重者,可在手腕局封注射可的松,以控制疼痛和腫脹。如采用上述方法無效或已出現了大魚際肌(即手掌的拇指根部突起的飽滿的肌肉)萎縮,則需要手術治療,目的在于解除對正中神經的壓迫。
信息障礙綜合征
通過電腦接觸到大量的信息,難免有人會缺乏必要的適應和承受能力,導致信息堵塞,令大腦皮質功能紊亂而出現一系列癥狀,醫學專家稱之為“信息障礙綜合征”。
信息干擾癥
我們日常接觸的信息中有許多似是而非,交叉感染、相互矛盾的信息,干擾我們大腦的判斷和決策。一些缺乏又不善于處理信息的人就會無所適從,被信息“牽著鼻子走”。或是心浮氣躁、易沖動、朝三暮四,或是優柔寡斷、躊躇不前,處于困惑、焦慮等不良心境中,十分苦惱、煩躁、厭倦。
信息滯呆癥
大量未能及時消化、處理的信息充滿大腦,產生“食滯”、“飽脹”等消化不良的結果,干擾大腦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出現失眠或嗜睡,記憶力衰退,或心悸、偏頭痛、眩暈、煩躁、易怒或抑郁、食欲減退,大便秘結或腹瀉等癥。
信息恐慌癥
面對每天不斷更新的科學、新名詞,新知識,有的人感到自己跟不上信息社會的潮流,被時代拋棄,因而產生失落感,對自己失去信心、抑郁、甚至悲觀厭世,變得性格孤僻、煩躁。
為預防“信息障礙綜合征”,首先,應注意訓練,調節自己的大腦,學會對繁雜的信息進行篩選、綜合、化繁為簡。其次,要抱著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態度,不要面面俱到、急于求成。第三,要注意調節生活,將腦力勞動和文娛體育活動相結合,使自己心情輕松、平衡。第四,飲食不宜過于油膩,多進食易消化且含有一定營養的食品,如豆腐、瘦肉、青菜、水果等。
電腦失寫癥
由于頻繁使用電腦,不少人患上了“電腦失寫癥”——逐漸喪失書寫的本領。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表明,書寫訓練對培養思維、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十分關鍵,電腦無法取代用手一筆一畫的書寫。書寫可在大腦的語言中樞系統形成特殊印記,而且,對人的意志、耐力、毅力和神經系統穩定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訓練。而在電腦上寫字,就無法形成這種印記,會造成一種辨識的困難。盡管許多人在打電腦時得心應手,但在大腦中缺少必要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得邏輯性和語言功能產生障礙。
頸脊椎綜合征
年輕人在電腦前坐的時間越來越長,長時間不正確姿勢極易導致頸椎病變。脊椎錯位不但令關節失去功能,影響靈活性,肌肉抽緊劇痛和乏力等癥狀,甚至可能造成肌肉萎縮,由于脊椎神經受壓,嚴重者更會令人心肺等各器官功能不斷衰退。
在國內醫療機構,多有脊柱病和治療項目如推拿按摩、針灸理療、藥物、牽引、手術等,患者可根據醫生建議,結合自身狀態,選擇治療。應用脊椎生物力學原理,結合傳統手法的整脊療法治療脊柱病治療時間短、痛苦少、多有見效,患者樂于接受。
光敏感性癲癇
前不久,上海的一位大學生在網上連續玩了10個小時游戲后,忽然感到視線模糊、頭痛、惡心,最后全身抽搐。送到上海仁濟醫院后,他被醫生診斷為“光敏感性癲癇”。近幾年,由長時間使用電腦、觀看電視、打游戲機等誘發的癲癇病例屢見不鮮,這部分患者年齡大多集中于20歲至40歲之間,大約占癲癇患者的
1/3左右。
青少年應該減少上網、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的時間,長期使用電腦的人應該注意休息,有癲癇病史的兒童要避免不良刺激。專家推薦,計算機最好能罩上視保屏,看電視要保持較遠的距離,房間的燈光盡量柔和,出門戴上太陽鏡。
“電腦臉”癥
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經常與電腦打交道的人,由于長時間面對沒有生命的電腦屏幕,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生出一張表情淡漠、冷峻的面孔,并且會影響日常人際交往,進而產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礙。
據醫學研究:凡是面帶微笑、眼球靈活、目光炯炯有神的嬰兒,體內的鐵貯存多數正常。反之面孔嚴肅、呆板或1小時內僅發笑1~2次的寶寶,血中鐵含量可能不足。如果在1周內連續補鐵,嚴肅的表情會逐漸消失而代之以愉快的神情;專家提示,那些不茍言笑的“電腦臉”,不妨選擇補鐵,以改變自己刻板面孔。
電腦血栓癥
“電腦血栓癥”實際上就是醫學上的靜脈血栓癥。電腦操作人員由于久坐,缺乏運動,再加上多處于空調的環境中,不注意及時補充水分,血液黏稠度就會增高,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險。
“電腦血栓癥”跟所謂的“經濟艙綜合征”相似,早期癥狀是自發性腿肚子痛、腫脹、局部發熱、行走痛,甚至造成不能行走。靜脈血栓癥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引發下肢靜脈閉塞和靜脈瓣膜的破壞,深部靜脈栓塞可致凝塊聚集到肺部而誘發肺栓塞,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所以,人們在電腦前辦公的時候,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走一走,多喝水,多做小腿和足部的伸展運動,這樣就可以有效預防這種疾病。
電腦輻射脫發癥
接觸和使用電腦的時間越久,電腦對人體所產生的輻射越強,輻射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就是會使人的頭發脫落。此外電腦工作者用腦的時間較長,注意力高度集中,會使大腦的興奮性持續增高,與頭發生長相關的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易被栓塞,從而使頭發的營養供應出現障礙,導致頭發脆性增加而發生脫落。因此,防止脫發的關鍵仍在于科學用腦,同時,最好安裝電腦熒光屏防護罩,調整好使用電腦的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養成按摩頭部的好習慣,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科學護理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