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光學顯微鏡的歷史已有近70年了,現在國內顯微鏡的產量每年在15億元左右,其中約一半出口,在世界顯微鏡市場的中低端我們占有一席之地。顯微鏡制造是一個門檻比較高行業,主要核心部件是物鏡的設計與加工,有十幾道工藝,其中一道工藝控制不好,都會很大影響最后成品的質量,而每道工藝的
技術人員國內又比較少,故顯微鏡行業在
中國發展幾十年,能做好顯微鏡的的也就是那幾家。
我國最早生產顯微鏡是在抗戰時期,針對當時簡單的望遠鏡、顯微鏡亦全憑進口的困境,在嚴濟慈的領導下,錢臨照、林友苞等人在云南建立一小型光學車間,由外廠負責加工金屬部件,制成數百臺包括有油浸物鏡的高倍顯微鏡,分送抗日后方教學、醫學和工程建設單位使用,這是國內第一次批量生產顯微鏡。解放后,國內的重慶光學廠技術比較雄厚,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大家都是國營的,每個廠家之間沒有很多的秘密性,很快國內大多數省份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光學廠,最有實力的有上海光學廠,南京江南光學廠,重慶光學儀器廠,另外廣州光學廠、桂林光學廠等也一定的知名度。
改革開發后,由于顯微鏡行業制造工藝復雜,鄉鎮企業一時難以進入,所以大多數顯微鏡廠家都還持續發展,有些還活得不錯,但由于外資的進入,目前國內的顯微鏡行業也出現了不少變化。
麥克奧迪(MOTIC)是目前國內顯微鏡的第一品牌,它是90年代香港資本收購了原廈門光學儀器廠,投資建設的,目前它在國內建立了幾個加工基地,在國外多個國家注冊了商標,設立的公司或辦事處。MOTIC在國外也開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為中國顯微鏡的代表,麥克奧迪(MOTIC)想成為世界第五大品牌顯微鏡,他們也一直在努力,但要達到目標還是任重道遠,顯微鏡特別是物鏡的設計與加工是非常有挑戰性的,需要多年的積累與持續的投入。當前MOTIC 在數碼顯微鏡及顯微數碼互動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最近也推出了電動顯微鏡,因為體制及資金投入有保證,MOTIC在研發方面投入比國內其他廠家要大,金相顯微鏡,倒置顯微鏡等有些型號也都不錯,走在了國內其他廠家的前面,另外MOTIC在國內設立了幾十家分公司與辦事處,直接銷售,營銷能力強也是MOTIC的一大優勢,近年顯微鏡的銷售已經過億。
永新光學差不多是國內顯微鏡的第二品牌,包括寧波永新與江南永新。永新光學也是香港投資的,90年代收購寧波光學廠成立了寧波永新,生產各類光學顯微鏡,出口也比較多。2000年后,永新光學又收購了國內知名的江南光電,更名江南永新,江南永新繼承江南光電的班底,江南光電是具有六十多年歷史顯微鏡生產制造經驗的大型專業化顯微鏡及光電儀器制造商,80年代又先后給LEICA、NIKON等國外知名顯微鏡大廠代工物鏡及低端的顯微鏡整機,在工藝及技術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其生產的
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在國內比較領先,體視顯微鏡有些機型也不錯。但整體給人印象還象以前的國營企業,研發投入也不大,有些在吃老本。
重慶光電是國內真正的老牌光學廠,成立于1958年,生產從生物、倒置、熒光、體視、金相等一系列顯微鏡,其中倒置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在國內都比較有實力。重光發展到今天,也還是體制等原因,進步比較慢,人員流失比較嚴重,感覺在走下坡路,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在他們在國內很多地方還設立有分公司與辦事處,直接銷售。
江西鳳凰光學是軍工轉制的老廠,光學加工也較強的實力。鳳凰相機是國內的知名品牌,隨著數碼相機的發展,國內的相機行業幾乎是全軍覆沒,鳳凰光學差不多是碩果僅存的一兩家,可惜當前數碼單反開始流行,鳳凰光學遲遲未見這方面的動作,疼失一個大好機會。鳳凰顯微鏡在鳳凰光學中應該只是一小部分,近年推出了幾款生物顯微鏡,有一兩個機型還有些亮點,其他整體質量一般。
桂林光學廠現在更名桂林威達光學儀器有限公司,它們幾乎專業生產體視顯微鏡,因此桂光的體視顯微鏡是國內最好的,成像比較清晰,有些方面已經比較接近國外知名廠家的低端產品。近年來桂光推出了平行光路的高端體視顯微鏡,變焦比達1:9,同時同軸照明也有生產。
廣州光學廠現在改名為廣州粵顯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是50年代重慶光學廠派人過來建立的,生產生物、體視、金相等系列顯微鏡,整體產品質量在國內中規中矩,不是特別好,但質量還比較穩定,相對于重光、江光上千人的大廠,廣光比較小,才三四百人,所以負擔比較少,加上改制比較早,今天還在良性發展,最近廣光也不斷推出無限遠光學系統,偏光顯微鏡,金相明暗場顯微鏡,只是研發能力還比較弱,整體水平提升不大。目前它們的顯微鏡80%以上是出口,在國內做得不多,所以雖然是老廠,在國內知名度卻不高。
浙江舜宇(SUNNY)是國內最早涉足光學冷加工的民營企業,主要在光學鏡頭的加工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每年鏡片出口量也很大。生產光學鏡頭到一定時候很
自然就轉到顯微鏡的生產,舜宇顯微鏡有生物、倒置,體視、金相等一系列,很多外型是明顯模仿進口的顯微鏡,中間也出了一點糾紛,但一個民營企業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發展,能做到今天,確實還是不容易,目前舜宇顯微鏡在國內的銷售也有一定的量,
工業方面使用還不少。
北京泰克也是一家有一定生產實力的顯微鏡廠家,主要生產體視顯微鏡,產品以外銷為主,國內也有一些銷售網絡。深圳邁特是原桂林光學的一部分人員與深圳的資本結合成立的,其生產的單筒體視顯微鏡等質量不錯,在工業領域銷售比較大。梧洲奧卡顯微鏡廠在體視顯微鏡方面也有一定的實力。重慶奧特是原重慶光學廠部分技術與銷售人員外出成立的,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產品基本與重光相差不大,不過近來他們也推出了幾款自己設計的新型號顯微鏡。蕪湖光學儀器廠在比較顯微鏡生產方面很有經驗,在司法鑒定顯微鏡中占有一席之地。貴陽云天是60年代上海光學廠內遷建立的,在工具顯微鏡研發與生產方面國內首出一指,不過由于地理位置、體制及市場的變化,已是今不如昔。
寧波及周邊地區是目前中國顯微鏡生產最集中的地方,有十幾家公司在生產各類顯微鏡,其中比較有名的除了寧波永新、寧波舜宇外,還有寧教,宇捷、盛恒等,由于大都是合資或民營企業,他們都很注重產品研發與創新,從外觀設計到光學質量,都在不斷提升,在08年深圳光博會上,寧波教學儀器廠展出的一款金相明暗場顯微鏡,成像質量明顯比很多國內知名大廠都要高出一籌。
最后再說說上海光學儀器廠,上光曾經是國內最知名的光學廠,上光的顯微鏡到現在還被很多人使用與記起,但自從90年代與LEICA合作后,上海光學是國內光學儀器廠最早跨掉的大廠。現在的上海LEICA發展得很不錯,而上光的顯微鏡差不多是名存實亡,當前上海本地還有多家顯微鏡銷售公司,其中有些與上光還有一定淵源,甚至聲稱是上光,但其銷售的顯微鏡大多數都是外地顯微鏡貼牌的了。
江南的失落
江南光電由于體制原因,技術上不思進取,市場策略上不求更新,導致大量人才流失,已經被永新收購了。江南在嘗到了給尼康代工的甜頭后,依賴于尼康,停止了對自己的產品的研發。從早期的出口大戶、國內大學及醫療市場的領先者逐步淪落到做國內中學,在中學又被江西鳳凰后來居上。在如今的數碼顯微鏡市場上只能靠拿尼康顯微鏡加上南京捷達的軟件以及某一家(不便透露)的攝像頭拼湊起來產品在做市場。
如今的江南基本上就靠給尼康代工茍延殘喘,江南牌的顯微鏡交給南京江浦的一家工廠貼牌生產。 現在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江南牌顯微鏡恐怕很難是原廠的了。
永新看中的只是江南那塊地皮,人家玩的是資本運作,給尼康代工也就是養活一下目前的工人,等南京政府需要收購那塊地皮建商品房時,恐怕江南就會跟如今的重慶光電一樣了。
可惜了江南這個老牌子。
麥克奧迪倒是吸取了江南的教訓,幫蔡司代工但并不依賴于蔡司。由于體制原因及資金有保障,麥克奧迪在研發及市場運作上的投入上恐怕還不是目前的國內顯微鏡廠家能夠比肩的。
我有幸比較過幾個廠家的產品,麥克奧迪的正置生物和體視顯微鏡還是很不錯的,其生產的BA210,BA310即使和奧林巴斯CX21、CX31,尼康的YS100,E100、E200相比也很有競爭力。高端的還是有差距。
數碼顯微鏡是麥克奧迪的強項,看過他們的全自動顯微鏡,還是很有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