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智慧地球”與“物聯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29 17:07:30

      最近由于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先生和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先生的高調宣傳,有兩個名詞在IT界迅速竄紅,那就是“智慧地球”和“物聯網”。

      其實,“智慧地球”和“物聯網”都只是現象,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如何使“智慧地球”得以實現的現象后面的體系架構,以及由此現象帶來的對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帶來重大改變的意義。

      從如何實現的角度,李毅中部長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解釋:把互聯網和“物聯網”結合起來就是“智慧地球”。

      不過,二者如何結合,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象我在前文中討論過的,智慧存在于連接之中,在大腦中是這樣,在網絡中也是這樣:如果連接合理,智慧就得以展現;如果連接不合理,反倒會出現混亂,例如出現得越來越頻繁的“網絡暴民”現象。

      因此,對于如何成功地架構未來的智慧網絡,以實現智慧地球的目標,三個方面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建立網絡的閉環反饋系統、提高網絡的智能處理能力和自學習機制以及發掘主導的應用。

      我們先著重談談第一點。對于網絡來說,智能化的實現有賴于建立起具備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的應用的閉環反饋系統。

      我給電信運營商做過很多年的咨詢,其中被問到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如何避免運營商被通道化?”和“如何能在和手機廠家的競爭中保持優勢”,我的回答是,未來當網絡泛在化已經實現的時候,只提供基本接入能力的運營商必然被通道化,但運營商完全有能力在基礎網絡的基礎上架設包含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的智能層。

      在這個閉環系統中,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的布設是很難做到的事情,而對運營商來說卻相對容易。

      例如,分眾傳媒的液晶屏如果能聯網,就可以被看作是系統的運動神經元,而如果這些液晶屏是由運營商來布設的話,廣告信息的提供完全能做到更加智能。

      同樣,日本已經廣泛實現了基于RFID的手機小額支付體系的建設,人們去零售店買東西可以不用帶錢包,只要把手機往RFID支付終端上一放,錢就自動支付了。類似的應用將來會越來越多……

      當這個智能層建立起來之后,運營商的新的競爭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了,那就是,為社會提供智能化的綜合服務平臺,或者叫做“智慧地球的運營者”,到那時,終端的競爭自然不再可怕了。

      當然,如果運營商不能完成這個智能層的布設,那無疑就給未來的創業者們留下了極好的創業機會。

      除了兼具感覺神經元、中央處理器和運動神經元應用的閉環反饋系統,要成功建立智能的網絡,提升其智能處理能力,還需要建立網絡的自學習機制。智慧其實是建立模式和基于現有輸入識別模式的過程,我們在網絡分析中對模式的建立越成功,網絡就越有智慧。

      而具備了自學習機制的網絡,如果有大眾廣泛需求的主導應用,智慧網絡體現才能順利建立起來。

      要成功地構架未來的智慧網絡,以實現“智慧地球”的目標,三個方面的思考必不可少。

      而網絡的智能處理能力要有更大的提升,則需要建立自學習機制。

      一說到網絡的處理能力,我們就會聯想到云計算或者框計算,但計算能力只是智能的很小的一部分,電腦的計算能力遠勝人腦、而智力卻遠低于人腦就是證據。

      佛教的唯識理論認為,人都具有對世界完全理解和融入的能力,被稱做“第八識”或“阿賴耶識”,通俗一點說,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但第八識居住在人體內,就會受到人體認知能力的束縛,比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見光,卻看不見紅外線和紫外線,也不具備X光和超聲波那樣的透視能力。為了能夠理解這個信息輸入不完全的世界,我們就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認知模式,佛教里叫做“第七識”或者“末那識”,例如,在視覺領域,我們看到了一張桌子的三個邊,就可以判定另一個邊的位置,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已經存儲了桌子的“模式”,并可依據這個“模式”做出推斷,即使桌子另一個邊是被完全擋住的,我們也可以確定它的存在。這里面的核心是模式的建立,而模式只能在和環境的互動中建立,即佛教說的“對境”。

      一個著名的案例可以證明這一理論的正確性。有一個嬰兒在出生時眼睛受到感染,被紗布包了起來,二十天之后,當感染被治愈,紗布拿開之后,雖然嬰兒的身體器官一切正常,他的眼睛卻瞎了。醫學上認為,這就是因為他的眼睛沒有及時受到外界光線的刺激,沒能及時建立視覺模式,因而當紗布拿開,光線照射到他眼睛里時,他的眼睛已經沒有了反應。

      我在介紹杰夫 ?霍金斯(Jeff Hawkins)的文章中約略提到,智慧其實是建立模式和基于現有輸入識別模式的過程,其實就是佛教里提到的人的“第七識”的建立過程,我們在網絡分析中對模式的建立越成功,網絡就越有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最終形成智慧所需要建立的模式往往并不只有一層,比如我們通過視覺形成對世界的認識,就經歷了四層的模式識別體系,每一層所建立的模式也不盡相同。現在有很多人搞數據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就是希望借著為數據進行模式分析以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但結果大多不成功,就是因為只建立了只有一層的模式分析體系。

      另外,必須要有主導的應用,才能順利建立起智慧網絡體系。

      云計算的主要倡導者,《IT不再重要》(英文名稱為THE BIG SWITCH: Rewiring the World, from Edison to Google,似可直譯為《大轉折:重新連通世界,從愛迪生到谷哥》)一書的作者尼古拉斯 ?卡爾(Nicholas Carr)認為,有云計算支持的智能網絡的使用相當于100多年前曾為愛迪生工作過的塞繆爾 ?英薩爾(Samuel Insull)所推廣的由電廠集中供電的電網的使用。而在這一進程中,家庭照明和工廠自動化機械用點成了主要的驅動因素。在智慧網絡的建設中,大眾廣泛需要的應用也必然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手機游戲、手機閱讀等充滿吸引力的娛樂應用,以及手機導航、小額支付等必要的日常應用。

      智慧網絡的構建是一個偉大的過程,它必將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娛樂、工作、社交等幾乎一切行為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將會誕生大量的象Google和Facebook一樣以空前的速度獲得成功的企業。衷心希望能夠看到更多中國的創業者借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獲得成功。


    TAG:

    黃老邪 引用 刪除 黃老邪   /   2009-09-29 23:19:51
    我比較贊同此文,不錯
    黃老邪 引用 刪除 黃老邪   /   2009-09-29 23:18:58
    -1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9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329
    • 日志數: 7
    • 文件數: 3
    • 建立時間: 2009-09-25
    • 更新時間: 2010-07-01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