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長安街的面貌可謂日新月異,路面不斷開闊和延伸,現代化標志性建筑接踵而至,走在長安大街上讓人們目不暇接。50多年前,我上長安街多數是步行去的,那時北師大校園離長安街西單不算遠,個把小時走到了。從西單走到天安門不在話下,每年五一、國慶,長安街少不了走幾回。工作后,上長安街騎自行車的次數多,到前門、王府井也喜歡騎車過長安街,有時一面騎車一面高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也顧不了路人怎么評論,反正一溜煙騎過去了。動蕩年代,不管愿意不愿意,動不動要上長安街,歡呼最高指示發表,如果不跟著上長安街好像不夠“革命”,這是個政治態度問題。長安街上的變化往往是政治風云的晴雨表,20年前許多人見證了這一幕。
改革開放以來長安街從講政治轉向了講經濟,整個長安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現代化變臉,變得自己對長安街上的許多建筑也說不出所以然了。退休后,自由時間比過去多了,但是來長安街的次數反而少了,因為住到天通苑后來長安街一次單程至少兩個多小時。自從地鐵5號線通車后,來長安街的機會又多起來的,從
天通苑到長安街天安門僅僅一個小時就能抵達。國家大劇院、圖書大廈、中山公園、昌蒲公園、中國社科院、建國門外大街等地是經常光顧的地方。我多次想尋找困
難時期自己在西單體育場空地上排隊三四個小時等待買兩只白條雞過年的場景,但惟有記憶無法再現,短缺商品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還想到50年前,作為首都民兵師一個民兵團方陣參謀長的我和民兵們一起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的情景。50年過去了,今年國慶將在家中的電視機前觀看天安門檢閱和長安街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