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液的選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8-19 13:30:43/ 個人分類:氣相色譜
對于組分已知的樣品,如果難分離物質對已初步確定,那么選擇固定液的指標就是使難分離物質對達到定量分離。
1. 按相似性原則選擇
按被分離組分的極性或官能團與固定液相似的原則來選擇,這是因為相似相溶的緣故。這樣,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度最大,分配系數大,保留時間長,分開的可能性就大。
(1)按極性相似選擇
①非極性化合物應首先選擇非極性固定液,這時組分與固定液分子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組分基本上以沸點順序出柱,低沸點的先出柱。若樣品中有極性組分,相同沸點的極性組分先出柱。
②中等極性化合物首選中等極性固定液。分子間作用力為色散力和誘導力。基本上仍按沸點順序出柱。但對沸點相同的極性與非極性組分,誘導力起主導作用,極性成分后出柱。
③強極性化合物,首選極性固定液。分子間主要作用力為定向力。組分按極性順序出柱,極性強的組分后出柱。
(2)按化學官能團相似選擇
當固定液與組分的化學官能團相似時,相互作用力最強,選擇性最高。例如,被分離的化合物為酯可選擇酯和聚酯固定液;化合物為醇可選醇類或聚乙二醇等。
2. 按主要差別選擇
若組分的沸點差別是主要矛盾,可選非極性固定液;若極性差別為主要矛盾,則選極性固定液。現舉例說明:苯與環己烷沸點相差0.6℃(苯沸點80.1℃,環己烷沸點80.7℃),而苯為弱極性化合物,環己烷為非極性化合物,二者極性差別雖然不大,但相對而言比沸點差別大,極性差別是主要矛盾。用非極性固定液很難將苯與環己烷分開。若改用中等極性的固定液,如用鄰苯二甲酸二壬酯,則苯的保留時間是環己烷的1.5倍。若再改用聚乙二醇-400,則苯的保留時間是環己烷的3.9倍。
3. 按麥氏相常數選擇
由于麥氏常數比較全面地描述了固定液的分離特征,因此根據麥氏常數可較快的選擇適合于分離對象的固定液。例如,要分離正丁基乙基醚和正丙醇,且正丙醇是雜質,應讓它先出峰,因此所選擇的固定液應與正丁基乙基醚的作用力強而與正丙醇的作用力弱。Z′值越大的固定液對質子受體的作用力越強;Y′值越大的固定液對質子給體的作用力越大。醚是質子受體,醇是質子給體,因此只有選擇具有高Z′/ Y′值的固定液,才能使正丙醇先于正丁基乙基醚之前流出。從下表查得QF-1的Z′/ Y′=355/233=1.52,此值較大,可選作固定液。查得OV-210的Z′/ Y′=358/238=1.50,此值略小于QF-1,但OV-210的最高使用溫度為275℃,而QF-1只有250℃。若采用較高柱溫,OV-210更合適。
表:常用固定液的麥氏特征常數(120℃,非極性固定液為角鯊烷)見http://www.bjwxdh.net/viewspace-47602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麥氏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