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基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24 06:24:54/ 個人分類:核磁共振
- 文件大小: 331 KB
- 文件版本: V1.0
- 開發商: 來源網絡
- 文件來源: 本地
- 界面語言: 簡體中文
- 授權方式: 免費
- 運行平臺: Win9X/Win2000/WinXP
1930年,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這是人類關于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最早認識。由于這項研究,拉比于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46年兩位
美國科學家布洛赫和珀塞爾發現,將具有奇數個核子(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場中,再施加以特定頻率的射頻場,就會發生原子核吸收射頻場能量的現象,這就是人們最初對核磁共振現象的認識。為此他們兩人獲得195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核磁共振原理一般認為是: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它們均存在固有磁矩。原子核在外加磁場作用下,核磁矩與磁場相互作用導致能級分裂,能級差與外加磁場強度成正比。如果再同時加一個與能級間隔相應的交變電磁場,就可以引起原子核的能級躍遷,產生核磁共振。
此文件簡述了核磁共振現象的發現及原理,并介紹了核磁共振發展的新
技術如:雙共振、二維共振、成像技術等,并列舉了核磁共振技術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下載提示:
1.您還沒有登錄,只有登錄后才可以下載此資源,
,
2.如果您還沒有注冊,請
3.下載不減少用戶積分。
本地下載鏈接
- 下載地址:核磁共振技術及應用
您還沒有登錄,不能下載此內容,請
,如果您還沒有注冊,請
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