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環境全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20 14:59:56
1、土地資源
深圳市實有農業用地面積36.4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5.77萬畝,果園面積19.10畝,花卉面積1.30萬畝,水產養殖面積9.31萬畝,畜牧用地面積1萬畝。林業用地總面積130.81萬畝,其中有林地18.71萬畝。我市總的地形是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的大鵬、葵涌主要為低山;中部和西北部主要為丘陵,也有500米以上的低山突起,山間有較大片的沖擊平原;西南部的沙井、福永、西鄉等地則主要為較大片的沖擊平原。境內母巖基本以花崗巖為主,東部和北部有較大面積的砂頁巖分布。土壤類型的地域性分布大體是:東部的大鵬、葵涌及坪山的山地主要為花崗巖砂頁巖黃壤、紅壤和赤紅壤;中部由坪山以西至西北部的公明、松崗,除梧桐山和羊臺山的山地有凝灰溶巖和花崗巖的黃壤、紅壤發育外,主要為花崗巖和砂頁巖上發育的赤紅壤及其開墾后形成的耕型赤紅壤、麻紅黃泥田、頁紅泥田等。
2、氣候資源
深圳市地處南亞熱帶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受海陸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氣候具有冬暖而有時陣寒,夏長而不酷熱的特點;雨量充沛,但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春秋季是季風轉換季節,夏秋多臺風。
年平均氣溫為22.4℃,年中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2.9~14℃之間;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7.9~28.7℃之間。氣溫極值最冷為0.2℃(1957年2月11日);最熱為38.7℃(1980年7月10日)。年活動積溫8058.6℃;≥10℃的有343天,積溫7823.7℃;≥15℃的有275天,積溫6739.5℃;≥20℃的有216天,積溫5602.7℃。霜凍會很少,年平均無霜期為355天。每年大致2~4月為春季,5~9月為夏季,10~12月為秋季,1月為冬季。
年平均光照時數為2120小時,最多年(1963年)為2651.1小時,最少年(1957年)為1934.9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0%,最高值為62%(11月),最低值為34%(3月)。年日照時數(平均值)的分布,10月份最多為228.6小時,7月份次多為224.3小時,2月份最少為120.4小時,3月份次少為124.4小時。
年太陽總輻射平均值為129543.2卡/平方厘米。最多年(1963年)為144782卡/平方厘米,最少年(1957年)為118884.4卡/平方厘米。年內各月總輻射量,7月最大,為13004.2卡/平方厘米,8月次之,為12966卡/平方厘米,2月最少,為7298.8卡/平方厘米。
3、水資源
深圳市的地表水資源比較充裕,全市年平均降雨量1948.4毫米,平均徑流深980.2毫米,平均總降雨量27.71億立方米,徑流總量14.78億平方米,占總降雨量的53%。枯水年地表總徑流量8.13億平方米,平水年降雨量14.04億立方米。但時空分布很不均勻:一是年際間分配不均,最多年(1975年)降雨量2662.2毫米,最少年(1963年)降雨量921.5毫米,相差1.8倍;二是地區分布不均,東南部多,西南部少,平均年降雨量東南部的大鵬為2206.5毫米,中部的龍華為1933.5毫米,西部的松崗為1644毫米,西南部的西鄉為1591毫米;三是年內各季分配不均,汛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5.4%,而10月至翌年3月的降雨量只占14.6 %。由于豐枯懸殊,尚有旱、澇、洪等災害。
我市依山臨海,河流眾多。據統計,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160多條。這些河流依海岸山脈為分水嶺,以匯入江河、海灣為歸宿。分屬東江、珠江口和海灣三個水系。主要河流有茅洲河、西鄉河、大沙河、布吉河、雁田河、觀瀾河、龍崗河和坪山河,均系山溪性小河,坡降陡、流程短,洪水漲落率大,雨后即傾瀉入江海。
4、海洋水域
總面積800平方公里,其中伶仃洋350平方公里,大亞灣290平方公里,大鵬灣150平方公里。海洋水產資源豐富,是優良的海捕作業場所。
5、物產資源
盛產龍崗“三黃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巖沙梨、金龜桔、龍華方柿等家副產品。棲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猻猴、大靈貓、金錢豹、穿山甲等。另外,經濟價值較大的兩棲動物有5種,爬行動物23種,鳥類30種,獸類33種。
深圳西部和西南部是珠江口、伶仃洋,東部和東南部是大亞灣、大鵬灣,海岸線長229.96公里,海岸資源極為豐富。據考察,可建深水港的主要的鹽田、媽灣、赤灣、大梅沙、土圍、西涌、大鵬灣等;可建中型港的主要有蛇口、塘仁涌等;可建小型港的有10多處。由于海域遼闊,水產資源極為豐富。有蛇遛、金色小沙丁、金錢魚、大眼鯛、帶魚、三刺鯛、盲曹、鱸魚等30~40種名貴魚種,還有蝦、蟹、貝類和藻類。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