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的“骨級”實驗員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03 09:19:40
在我辦公室里,有一些值得尊敬的人,他(她)們在實驗室經歷風雨至少20年,對工作的方方面面已經透徹了解到骨子里面了。我一直想不到用什么詞去表達他們,在這時,腦海中冒出的類似的名詞就是“老差骨”或“老戲骨”,搜索一下居然不到“老差骨”的正式解釋,只找到了類似名詞“戲骨”解答(“戲骨”--是指那些演戲基本已經達到戲我兩忘,人戲合一之境界的演員),我就稱其為“骨級”實驗員。
他們大多平時很不搶眼,多數時間也就是默默呆在實驗室的一角,除了年紀大些,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甚至有些人對他們多少有些許不屑,嫌他們學歷不高,英語不好,電腦打得不快,沒有QQ等等,但是在處理一些關鍵性難題時,他們能顯現出歲月沉淀下來的智慧,并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我有這樣的一個觀點,如果你想去了解一個實驗室的實際水平如何,不能光看是裝修設備是否豪華,更不需要去清點資產,而要注意一下人員結構,尤其是一個細節,這個實驗室里是否有一兩個或幾個40 歲以上的老工作人員。裝修可以花錢做,設備可以花錢買,但是有水平有經驗的工作人員,不是說花錢就能買來或者花錢就能培養速成的。工作經驗,只能在長期的實驗生活中慢慢體會成長。實驗室只要有幾個這樣的“骨級”實驗員,技術就不會形成斷層,就容易保證水平的延續性。我們經常能碰到有來人或來電請教技術問題,問來問去就奇怪了,怎么這個單位的人老是問那幾個基礎問題?后來發現做這行的人(尤其在中小企業)跑得特別快,流失率真高。。往往前面人還沒做熟呢,后來接手的人又得從零開始,所以做了好幾年了還是那個起步水平。當時感嘆他們如果能留住一兩個老家伙就好了。
工作能力是什么?就是用已經得到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書本上的知識往往適合解決書本上的考題,更多的情況下。現實工作中的難題只能在現實工作中得到解決。有些經驗,只能天天泡在實驗室才能領悟,才能掌握。工作能力是做出來的,實驗室里沒有武林秘籍。
長時間工作經驗的沉淀,聽上去簡單,實際上能做到的不多。有很多人忍受不住實驗室的辛苦枯燥,堅持不下來,有些人雖然呆下來卻因天資平凡而始終平庸,最后能透徹領悟到達骨級的終究只是少數。
還是講故事吧。 前些年國內出了陳化糧毒大米事件,最后的結果是查出黃曲霉毒素B1定性。。之后,我和一個標準“骨級”的老實驗員談這事,他卻給了我事先完全沒想到的解答:大米本身是不容易長霉的,就算是硬放在外面淋淋曬曬讓其發霉,也不會長黃曲霉,更不會這樣大規模地長出黃曲霉毒素,如果要發生這種事,除非是花生芝麻之類作物。我問為什么你會這樣認為,回答是這方面的實驗自己早做過很多次了。。。。。兩年后,在外面開會時我遇到了當年檢測毒大米那個單位的人,問了到底怎么回事,對方最后憋出一句:“當時也是沒辦法的事”。。。
“骨級”實驗員,是實驗室的寶貴財富,的確是“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我自己在做一些其實做了好久的實驗時,如果吃不準肯定還是要找他們把一下關,這樣才能更放心。。身邊有大樹而不乘涼,豈不是傻瓜。。。
(謹以此文向老一代檢驗工作者致敬)
--------------------------------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