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介紹新原子力顯微技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4-02 14:10:02
在最新納米級生物成像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首次直接在活細菌中觀察了噬菌體的釋放過程,獲得了高分辨率的圖像。
以force-distance(FD)為基礎的原子力顯微鏡,是生物學家的一個強大武器,能夠在納米水平上反映樣本的生物物理學特性。不過,傳統原子力顯微技術的橫向分辨率有限,難以成像復雜的生物學過程,限制了這一技術的應用。
現在,UCL的研究人員采用新型原子力顯微技術,首次在活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像了單個噬菌體擠出細胞壁的過程。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的研究指出,以FD力學曲線為基礎的原子力顯微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在多種復雜的生物系統中(從病毒到組織),成像分子的相互作用。
“不論從技術上還是生物學角度看,我們的實驗結果都很突出,”領導這項研究的Yves
Dufre?ne教授說。“就我們所知,這還是首次在活細菌中成像單個噬菌體的裝配和釋放。”
“這項研究向人們展示,在極高的分辨率下觀察活細菌是可行的,”文章的作者之一Patrice
Soumillion說。“AFM技術發展得非常快,現在這一技術有望幫助人們,在哺乳動物的表面監控其他病毒的釋放。”
“幾年前,我們在就開始嘗試成像單個噬菌體的釋放,但那時的AFM太慢分辨率也不夠,”文章的第一作者David
Alsteens說。研究人員在文章中高度評價了他們使用的multiparametric AFM成像技術。
研究人員構建了受噬菌體感染的菌株,并在噬菌體末端貼上多聚組氨酸標簽。隨后,他們給成像系統引入了,能與多聚組氨酸標簽結合的生化敏感性AFM針尖,并在此基礎上記錄噬菌體釋放時的力學曲線數據。
研究顯示,上述技術不僅能在活細胞上成像噬菌體的釋放位點,還能反映樣本的彈性。研究人員指出,噬菌體的裝配和釋放位點在細菌的中隔(septum)附近。
“AFM技術可以在成像單個受體位點的同時體現樣本的彈性,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研究許多細胞生物學中的重要問題,例如細胞粘附和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Dufre?ne說。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