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一個在質譜和蛋白里面潛泳的家伙,癡人夢想讓中國蛋白質組“更廣、更深、更強”,質譜和蛋白質組學愿意就來找我!蛋白質與多肽藥物結構分析網 www.tofms.org

    【求證】三合一質譜Revolutionary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7-30 13:59:41/ 個人分類:自吹自擂

    【求證】三合一質譜Revolutionary嗎?

    【原文】http://www.tofms.org/news/list_tj_from_db_this.asp?id=142  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

    近些年來,Thermo的任何動靜都會引起全球質譜人莫大的關注,說明Thermo質譜在業界已經是霸主級地位了,這得意于公司高瞻遠矚的眼光、對技術的崇尚和高超的商業技巧。

    這個月,Thermo又帶來了一股強大的熱潮:“三合一”質譜Tribrid Orbitrap Fusion,并一再強調是Revolutionary,對此本人有點不成熟的想法,請大家指正。

    本人印象中從來沒對Thermo儀器評論過,而對某些儀器評論后,讀者以為我就是該公司的托,而該公司還以為本人是其對手的托,實在冤枉。近幾年,本人常常忙碌得難以有充分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新發布的質譜儀器,難免會技藝不精、錯誤評論,所以基本放棄以個人名義評論質譜儀器了,但作為中國分析測試協會質譜評議組組長,對于當前質譜熱點不去關注和評議的話實在也很不合適,希望大家期待不要太高了。

    十分感謝Thermo在網站上提供的幾個比較有參考價值的pdf(別的廠家可以學習一下這個pdf,技術性較強,商業味適中),也感謝楊娟幫我下載了。以下內容僅僅根據Thermo網站和下載的pdf來談的,暫未求教于Thermo任何工程師,所以,如果有笑話級洋相,大家多多包涵。

    根據資料介紹,“三合一”就是quadrupole + Orbitrap+ linear ion trap,這樣一種architecture是Revolutionary嗎?我記得約10年前,楊松成教授帶領我們調研hybrid質譜時,就對“混合型”質譜進行過較多討論,包括我給研究生上《現代分析儀器》課時,列出過許多種“組合式“或“混合型”質譜—主要就是不同分析器的各種組合(我們從來沒使用過“雜合式”質譜或“雜化”質譜這樣的概念),因此,把三種分析器進行組合的構造是屬于革命性的嗎?本人可能還需要對這些構造的具體細節進行研究才能理解它Revolutionary的那些設計。

    45萬的分辨,主要來自于增加的靜電場場強(場強具體是多少?希望大家關注),這使得儀器有了很大的改進,但肯定不是Revolutionary吧。記得我做過的最高分辨是150多萬。只有很少很少應用場合需要追求極高的分辨率,鑒定蛋白通常2萬~4萬的分辨率應該是相當足夠了,翻譯后修飾有時候會導致肽段質量數非常非常接近,那個時候更需要Ion Selection的高分辨和足夠的靈敏度,石油等特別復雜的小分子體系反而需要較高的分辨率。定量分析對分辨率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主要還是前體離子選擇要好,碎片信號要穩定和強度較強。另外,掃描模式、掃描范圍、掃描速度與分辨率的關系非常大。分辨率的要求應該以應用目標為考量依據。

    四極桿離子隔離到了0.4 amu ~ 20 amu ?用的是哪家的?傳輸率要高(具體多少,80%?90%?),離子門還小,了不得!作為超高分辨的質譜儀器,離子要超級窄,這就有點Revolutionary 味道了。

    并行的 MS和 MSn采集可以減少兩種模式之間的相互等待時間,原則上可以改善數據采集效果,在定量分析和低豐度蛋白鑒定時,可能比“串行DDA”采集應該好,這樣設計的硬件成本應該會高一些。會不會有人提出,如果硬件足夠快,串行與并行采集不會有多少差異。另外,分流2路(independent ion-routing)會不會降低靈敏度所以需要multipole和Dynamic Scan Management ?

    Orbitrap Fusion配了3種碎片技術CID, HCD, ETD,暗示這個也是“三合一”?

    Orbitrap Fusion的Orbitrap MS/MS 掃描速度達到了 15 Hz,比以前確實提高不少,應該會帶來靈敏度等性能上的明顯提高。不過,這樣的MS/MS掃描速度應該算不上Revolutionary。

    增加檢測器的面積來提高靈敏度,是個很實用的設計,靈敏度肯定會相應改善,這讓我想起某公司的Bin式檢測,我覺得那個設計很好。

    S-Lens聚焦是誰發明的?希望前輩與后生指點一下。說起Lens聚焦,我總是想起磁質譜,要調那么多Lens,很是需要質譜功夫,用這樣的儀器,才叫玩質譜啊。

    Ion Guide在Orbi中舉足輕重,當年Thermo解了C-Trap的技術難題,使得Orbi有了后來輝煌。Active Beam Guide有什么特殊嗎?值得深入研究。10多年前,有網、無網爭得一塌糊涂,后來也沒得出個高低。離子聚焦,各有各的招。

    準確度 ,外標<3 ppm ,內標<1 ppm。大家知道這個是什么水平吧。

    靈敏度ESI MS/MS Ion Trap,100 fg reserpine, S/N 100:1 at m/z 609 , 2個最強離子m/z 397、m/z 448【單質量分辨,全掃描 MS/MS 模式, m/z 165–615】。

    動態范圍 >5,000。看上去很真實。

    感謝Thermo的資料,很技術,很實在。

    TAG:

    larry 引用 刪除 larry   /   2014-08-12 16:03:12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