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4年中,取消“以藥補醫”始終是最直接的目標。因為在“以藥補醫”的背后,潛藏著諸如看病貴、看病難、醫療費用過高、大處方等各種不合理的現象。
在這4年中,浙江、陜西、青海、安徽等省份已全部取消“以藥補醫”。而取消“以藥補醫”勢必牽動補償機制、支付方式,以及醫務人員收入等各方面的改革。而發展民營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產生競爭、對照,亦是平衡醫療市場的一種優勢手段。
4年醫改,改了什么?未來的醫改,路怎么走?本報就此訪問衛生部醫改辦副主任、醫管司司長張宗久,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新醫改課題專家顧昕,以及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試圖勾勒出未來醫改的路線與圖譜。
補償改革
醫改4年,浙江、陜西、青海、安徽等,已全部取消以藥補醫,公立醫院通過取消以藥補醫,都在探索著系列綜合改革。如北在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的同時,按照醫師職級確定患者在門診的醫事服務費,北京醫保基金對“醫事服務費”給予定額報銷,每人次40元。
張宗久:在取消“以藥補醫”制度方面的測算,北京的公立醫院采取了調整醫事費平移的方法,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使一個復雜的問題簡便易行,而且確實在改善醫務人員勞務收入方面入手,拿掉一個大家認為在現階段不太好的補償機制,所以做了醫事服務費制度。
北京的公立醫院改革“以藥補醫”分了幾批走,最長的已經達到半年以上。總的來看達到了取消“以藥補醫”的目的,次均藥品使用量在下降,費用也在下降,醫務人員的收入在上升。
總的來看,這項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一些醫院的學習交流,大家認為這項制度是行之有效的一項制度,正在落實。
莊一強:以往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現在藥品零差率改革,要么提高醫療服務費,要么政府補貼,如果不到位,那收入就更低,好醫生會流失。目前的醫院改革,難就難在這里。
公立醫院改革中,大的醫院不容易動,目前看病難的問題中主要是看好醫生、好醫院難,主要是醫生上下不流動,這是重點。多點執業的有效機制目前沒形成,大醫院的醫生不愿下去。
以前蓋大樓、買設備、退休人員工資都是醫院負擔,目前北京的方式是,這些負擔被政府拿走了。現在醫院只負責運營,對創收的壓力會小些,改革成功率也會大些。
顧昕:現在執行的政策叫藥品零差率政策,能不能帶來“以藥補醫”的取消,是不一定的。
取消“以藥養醫”的前提是什么目前尚未搞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推行藥品零差率政策能否帶來好的效果也不好說。
首先,藥品零差率會否帶來“以藥養醫”。藥品零差率政策是公立醫院和其他一些醫院用中標價進貨,然后銷售價格等于中標價,到了醫院賬面上原本允許的15%的加價沒有了,看起來藥品收入的盈余就沒有了。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公立醫院藥品的銷售收入或者叫盈余,不僅僅是上面加價的部分,實際上是中標價之下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的大頭,因為相當一部分藥品中標價高于市場批發價這個現實普遍存在,俗稱藥價虛高。
如果中標價和市場批發價相去不遠,低價中標的藥,醫院基本上不使用。這種情況下,中間的利益顯然要被醫院以各種方式所占有,所以藥品零差率政策能否解決“以藥養醫”政策是不一定的。
其次,由于實行藥品零差率政策,對醫院要進行一定的補償,于是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但對于醫療服務價格和藥品價格在整個醫療價格體制中,存在哪些根本性問題、如何改并沒有很好的討論,比如政府是否有必要對所有的醫療服務項目和藥品進行定價,是否有必要管制加價率等。公立醫院用貴藥,是加價率管制造成的,沒有管制,他們可能會用便宜藥。
支付方式的選擇
醫院改革有很多綜合措施,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支付方式改革,所謂支付方式,包括醫保、患者看病以后付費的整個信息。目前醫院的付費方式是后付費,也就是看完病后按照項目來付費,此種后付費的方式,一個好處是容易結算。但一個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導致多服務、大處方。而現在的改革就是要控制此種行為,推行按病種、人頭等付費,預先告訴患者多少錢。
張宗久:全世界的就醫支付方式還沒有說哪個方式最好,它得適合病人醫療的需求,比如按項目、按人頭,比如總額預付按床日、按病種和藥品。
支付方式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對門診支付、慢性病的支付產生作用。但是,它要隨著醫療保障體系、社會慈善救助體系和商業保險體系的不斷健全去豐富和發展。
支付方式實際上在不斷探索,這種探索的核心就是以病人為中心,花好這筆錢,而且還要保障醫療機構可持續地提供比較好的服務。
但是,它可能產生一系列的監管問題,按項目付費的時候,可能是醫療多一點,但是按照總額預付、單病種付費的時候,很多國家都出現過醫療不足和醫療質量安全問題。實際上,我們國家已經借鑒到其他國家一些“過來人”的做法,比如要制定臨床路徑,建立信息化網絡進行監管,要進行實時監控,還要加強第三方評價和患者的投訴管理,這些方面的工作都要做好,為群眾提供更加質優價廉的服務。
莊一強:通過支付方式改革,費用能控制,但會導致醫療不足。總額預付是給了醫院錢,醫院按照科室分下去,當分到每個醫生頭上,醫生月初就把額度用完了,月末就不看病,所以出現了推諉病人的情況。
按病種付費,相當于點菜吃飯,自助餐包干,一個人100元,提供者會在自助餐的菜里面偷工減料,闌尾炎3000元,用便宜的藥,剩下的都是醫院的。所以不管是總額預付,還是按病種付費,都會導致醫療不足。還需要不斷地完善。
顧昕:首先要有個集團支付的制度,集團支付當然是醫保機構,也可以叫集團購買醫療服務。集團購買采取打包付費的方式,此方式做得好的話可以徹底消除過度醫療,在此種方式下,超支醫療機構自理,結余歸醫療機構。越過度醫療,越掙不到錢。
打包支付不干活怎么辦,醫療服務不足,打包款拿到手了。請打包付費的人自己想辦法,醫保機構作為買單者應該走向專業化,他們對于集團支付的契約如何制定,有三個步驟:第一,要專業地跟服務提供者談判;第二,專業地制定支付的標準;第三,以專業的方式對提供服務的情形進行監測。也就是說監督,干活少,給錢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