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傷害
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被歸類為疑似環境荷爾蒙,其生物毒性主要屬雌激素與抗雄激素活性,會造成內分泌失調,阻害生物體生殖機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產、天生缺陷、異常的精子數、睪丸損害,還會引發惡性腫瘤、造成畸形兒。
塑化劑DEHP的作用類似于人工荷爾蒙,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取會導致肝癌。由于幼兒正處于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發育期,DEHP對幼兒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
2011年5月30日,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塑化劑DEHP毒性比三聚氰胺毒
20倍,一個人喝一杯500毫升摻了DEH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這是她30年來看過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起云劑本身沒有問題,是有不良業者摻了塑化劑到起云劑配方中,才造成這次塑化劑風暴。[3]
幼兒使用后果
1、可能會造成小孩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征不明顯。
2、目前雖無法證實對人類是否致癌,但對動物會產生致癌反應。
3、鄰苯二甲酸酯可能影響胎兒和嬰幼兒體內荷爾蒙分泌,引發激素失調,有可能導致兒童性早熟。
危害研究
臺灣專家表示,成年人長期每天喝1瓶受塑化劑污染飲料,生殖功能異常風險將增加3到4倍;體重較輕的兒童風險更增加6到8倍,另外,對孕婦風險也較高。
香港浸大生物系用白老鼠作研究,發現曾經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的后代以雌性為主,并會影響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數量亦大減,反映“塑化劑”毒性屬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專家說,研究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顯示長期攝吸“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較女性大。
2012年10月,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接觸大量上述物品的女性,進入更年期的時間要比其他女性提前近兩年半。而且這些化學物質可能還會導致部分女性提早15年停經。
避免危害方法
1.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在環境中具有不易分解及生物濃縮特性,且環境流布廣,故臺灣環保署已于2006 年12 月29
日正式將其列管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并已公告禁止將DEHP、DBP和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添加在化妝品中。
2.人體曝露在塑化劑下最多的情況是經由食物的攝取進入人體,我們可以修正生活習慣降低塑化劑的吸收,譬如在選擇食品容器時,應當避免使用塑料材質,改以高質量的不銹鋼、玻璃、陶瓷器為主。
3. 盡量避免食物與塑料容器的長時間接觸或浸泡,降低塑化劑溶出的機會。
4.保存食品經常會使用到的保鮮膜,宜選擇完全不添加塑化劑的PE、PVDC材質,并避免高溫加熱。
5.必需加熱有保鮮膜之食材時,則可在保鮮膜上戳數個小洞,讓氣體可以釋出,在包覆時也要避免直接接觸到食物。[1]
危害事件 臺灣黑心企業食品添加劑中含塑化劑
2011年5月,“塑化劑”成為臺灣島內媒體和民眾口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塑化劑,本來應該離人們生活很遠。塑化劑(DEHP),大多用于塑膠材質,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臺灣已將其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添加在食品里。可是,在島內卻首次發現不良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劑”中,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而且,喝一瓶問題飲料,塑化劑含量即超過容許值。
2011年5月30日,香港浸大生物系早于去年對300名香港市民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其中再抽取200名市民血液樣本,發現九成九的血液樣本中均驗出有“塑化劑”。“這類化學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負責研究的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黃港住向媒體解釋,由于血液化驗無法追查污染源頭,但某程度上反映“這類化學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市民進食多時也不自知,而且有關物料易被人類接觸及吸收。
專家稱,“塑化劑”以往只會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醫療儀器中,發現含有微量“塑化劑”,但想不到有人故意將之添加到食物中,他形容該事件猶如“翻版三聚氰胺”。[6]
2011年4月,有關部門例行抽驗食品時,在一款“凈元益生菌”粉末中發現,里面含有DEHP,濃度高達600ppm(百萬分之一)。追查發現,DEHP來自昱伸香料公司所供應的起云劑內。昱伸公司是臺灣最大的起云劑供貨商,目前涉案的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杰已被收押。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起云劑原本是合法食品添加劑,常用于運動飲料、果凍等食品飲料以幫助乳化。但DEHP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比三聚氰胺還毒,吃下肚后不會立刻排出。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出,這應是全球首件DEHP污染飲料案例,污染規模為歷年罕見。
由于影響范圍大,臺當局由“衛生署”等組成跨部門應變小組,全力追查污染食品的來源及流向。隨后,島內食品藥品管理機構確認,悅氏等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已遭污染。
有毒塑化劑風暴震動全島,且似有滾雪球之勢,不斷延燒。
截至5月27日,有毒塑化劑風波牽涉到島內廠商近200家,使用過遭污染原料的制造廠商95
家,商品多達130種。28日,臺“行政院”官員透露,“衛生署”發現新北市土城區的賓漢香料化學公司,也疑似在起云劑中摻入與塑化劑同類的可塑劑
(DINP),而且影響層面比昱伸更大。
2011年5月29日中午的調查數字顯示,全臺可能受污染產品已近500項,甚至連幼兒使用的感冒糖漿都傳出含塑化劑,讓許多民眾特別是家長們提心吊膽。
有分析稱,這起事件勢必重創臺灣食品業,相關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臺幣,特別是健康食品及飲料業的損失將最為慘重。
臺衛生部門宣布5月31日為終止黑心起云劑行動日,由各地衛生局會同檢調單位,到各大超市、便利店清查問題食品是否已經下架。同時,衛生部門將檢討加強食品添加物的管理,要求業者加強每個環節的品管,確認不含黑心原料。
2011年12月9日,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審理昱伸公司“塑化劑案”宣判,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杰遭判處有期徒刑18年,賴俊杰的妻子簡玲媛遭判有期徒刑16年,販賣塑化劑的金童公司負責人潘淑蘭則遭判有期徒刑12年。
塑化劑超標的兒童座椅
廣東省東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因生產含有塑化劑的食品添加劑被查,最新消息顯示,銷往廣東、新疆、河南的14家企業的產品已被控制。對涉案的4名犯罪嫌疑人已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位于東莞市的昱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臺商投資企業,從臺灣購進原料、非法制售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食品添加劑。廣東省食安辦曾通報,該公司自2007
年4月投入生產以來,每月食品添加劑產量約3000公斤,銷售額15萬-20萬元,產品主要銷往廣州、江門、東莞等地。
銷往廣東、新疆、河南的14家企業的產品已被控制。地方公安機關正按照公安部的統一部署,積極開展相關案件的查處工作。
2012年9月18日,香港消委會公布由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統籌的兒童座椅測試,在2款樣本的面層布料中驗出塑化劑DIBP,含量約0.2%,超出了國際環保紡織協會的自愿性標簽計劃中,規限嬰兒用品紡織物所含的塑化劑總限量0.1%。
塑化劑被列違法添加劑
2011年6月1日晚,衛生部緊急發布公告,公布第六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名列其中,這意味著塑化劑將作為衛生監管部門今后的監督管理重點之一。2008年以來,衛生部已相繼發布5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蘇丹紅、罌粟殼、敵敵畏等均名列這份黑名單。衛生部官員此前曾表示,公布這些曾發生過食品安全問題的物質名單,目的就是要減少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反復出現。[10]
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主要包括: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
鄰苯二甲酸二苯酯
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鄰苯二甲酸二戊酯(DPP)
鄰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
鄰苯二甲酸二壬酯(DNP)
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
鄰苯二甲酸二環己酯(DCHP)
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
鄰苯二甲酸丁基芐基酯(BBP)
鄰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DMEP)
鄰苯二甲酸二(2-乙氧基)乙酯(DEEP)
鄰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DBEP)
鄰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