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要了解更多關于配方還原的內容,請查看我們網站上的相關內容:微乳切削液的配方還原 微乳型切削液
現代半合成切削液 ,俗稱微乳 ,即按一定的比例稀釋到水中 ,廣泛用于金屬切削等加工工藝上 ,消除了乳化型及合成型切削液的缺點 ,同時把該兩種切削液的優點集于一體 ,它廣泛作為機械加工潤滑、冷卻用,具有良好的潤滑、 冷卻、 防銹、 清洗等功能。其主要成分是水和表面活性劑, 礦物油、 脂肪油和極壓劑含量均低于乳化油。微乳化油中包括了油、 水、 表面活性劑、 防銹緩蝕劑、 油性劑、 極壓劑、 防霉殺菌劑等成分。
(1)油相和水相: 微乳化油含量一般為 10 %~30 % ,油不僅有潤滑作用 ,而且是油溶性
添加劑的載體。微乳化油中的水分最高含量為 45 % ,大量水的存在是有別于乳化油的一個主要特征。這不僅是偶和表面活性劑的需要 ,也為各類水溶性添加劑的使用提供了必要條件。從環境和健康出發 ,要求油中芳烴的含量小于 10 %;從與添加劑的配伍性出發。石蠟基與環烷基的c礎油較好。常選用;機械油、植物油、白油、15號石臘基油。
油不僅有潤滑作用 ,而且是油溶性添加劑的載體。從環境和健康出發 ,要求油中芳烴的含量小于 10 %;從與添加劑的配伍性出發 ,石蠟基與環烷基的基礎油較好。
(2)表面活性劑: 微乳化液中分散相的高度細化和體系的穩定性是依靠表面活性劑的潤濕、分散、乳化、增溶等作用實現的。在乳化油中 ,表面活性劑的用量為 20 %~25 % ,而在微乳化油中,其用量可高于40 % ,以保證分散相油滴細化 ,使體系保持高度穩定性。表面活性劑是使油和水乳化的關鍵性物質 ,一般分為3種類型: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 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通常使乳液顯酸性 ,使乳液容易腐敗變質 ,故極少用。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特點是乳化性能好,并有一定的清洗和潤滑性能 ,但抗硬水能力差 ,并易起泡。常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配對使用。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在水中不電離 ,其親水基主要是由具有一定數量的含氧基團(一般為醚基和羥基)構成 ,不宜受強電解質無機鹽類存在的影響 ,也不易受酸堿的影響 ,與其它類型的表面活性劑相溶性好 ,能很好地混合使用 ,但由于在溶液中不電離 ,故在一般的固體表面上不易發生強烈的吸附 ,另外 ,隨溫度的升高 ,很多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溶解度降低甚至不溶 ,這樣會造成乳液渾濁。所以 ,通常通過調整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配比 ,使H LB值與分散相匹配 ,以獲取最佳的分散、 乳化效果 ,這是能否獲得一個均一、 穩定的體系的關鍵。大量表面活性劑的參與使微乳化液的滲透、 清洗能力比乳化液大大增強 ,有利于保持刀具刃面和砂輪的鋒利以及切削加工面的清凈度 ,從而提高了切削效率和加工精度。常用陰離子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使用效果較好。常用表面活性劑:脂肪酸皂, 石油磺酸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吐溫、脂肪酸烷基酰胺、山梨糖醇酯, 聚醚等
(3)防銹緩蝕劑: 為了保護機床、刀具及工件不受乳液的侵蝕 ,要在切削液中加入防銹緩蝕劑 ,以期在金屬表面形成保護膜 ,或者形成鈍化膜。防銹添加劑主要由水溶性防銹劑和油溶性防銹劑兩大類。水溶性添加劑有亞硝酸鈉、 苯并三氮唑、硼酸、 三乙醇胺、 磷酸鹽、 鉻酸鹽、 植酸、 苯甲酸鈉、 鉬酸鈉和無水碳酸鈉等。他們與金屬發生作用 ,并在金屬表面生成不溶性的致密的氧化膜 ,阻止金屬的電化學腐蝕。這類防銹劑多是電解質 ,用于乳液時,用量不易過大 ,以免發生電解現象而破壞乳液。油溶性防銹劑主要有磺酸鹽、 高分子羧酸及其金屬皂鹽類、 酯醇類、 胺類、 磷酸酯等。他們是極性很強的化合物 ,能優先吸附在金屬表面或與表面化學反應生成保護膜 ,抑制氧及水對金屬的接觸 ,因此 ,它會與極壓劑在金屬表面的吸附發生競爭 ,使乳液的極壓性下降。亞硝酸鈉有致癌作用 ,在西方發達國家 ,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為禁用產品。二乙醇胺的含量也不應超過1 % ,因其在空氣中容易氧化成致癌物質。常用的環境友好緩蝕劑如脂肪酸衍生物、 胺類、 咪唑啉類及三唑類。
(4)油性劑: 為了保護刀具 ,提高加工質量 ,此類添加劑是微乳化油中不可缺少的組分。這類添加劑主要有動植物油脂 ,聚合脂肪酸及其皂 ,脂肪醇及多元醇 ,硫化油脂 ,酮類 ,胺類等有機物。它們是具有極性基的分子,能在金屬表面形成定向吸附膜。在金屬加工中 ,此膜能減少工件、 切削、 刀具之間金屬的直接摩擦 ,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 ,提高工件精度并延長刀具使用壽命。
(5)極壓劑: 極壓劑是含硫、磷、氯等元素的化合物 ,這些化合物在高溫下與金屬表面發生化學反應 ,生成化學吸附膜。化學吸附膜與物理吸附膜相比,耐較高的溫度,故可用于極壓潤滑摩擦狀態。國內廣泛采用氯化石蠟、硫化脂肪油、硫氯化棉子油、亞磷酸二丁酯、 磷酸三乙酯、ZDDP 等作為極壓劑。在磷類極壓劑中引入 N、S、B 等元素形成的極壓劑效果不錯。P - N 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S - P - N型磷元素在低速高扭矩條件下效果最好 ,在高速沖擊負荷下效果很差 ,但硫元素在高沖擊下對提高極壓性能卻最為有效 ,此外 ,由于胺的存在抑制了酸性磷酸酯的化學腐蝕磨損 ,所以該類極壓抗磨添加劑具有較好的極壓性、 防銹性和抗氧化性,B - P - N 型則具有良好的抗銅腐蝕性和優良的極壓抗磨性能。
有機硼酸酯分子中引入活性元素硫和磷則具有多種性能 ,除了增強抗氧化和減摩作用外 ,其抗磨性和摩擦改性均變好;若引入氮元素 ,可明顯提高承載能力和抗磨性能。
有機鉬化合物作為極壓抗磨添加劑,不僅具有優良的抗磨、減摩、抗極壓性能 ,而且還有防腐蝕性能。
二聚酸及其衍生物是水基金屬加工液良好的添加劑,與水相溶而生成透明的水溶性潤滑液。其油性基團具備良好的減摩抗磨作用 ,在極壓條件下 ,二聚酸與摩擦表面反應生成二聚酸金屬鹽皂膜起極壓抗磨作用 ,此外 ,還能提供防銹性。其可用于多種金屬材料加工 , 包括含鐵和非鐵金屬 ,如鈦、 鎂、 黃銅、 銅、 青銅或其它相類似的易于被
污染的金屬的加工。由于油基產品向水基產品發展 ,水溶性極壓劑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類產品有脂肪酸的有機硫磷酸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烷基氧乙烯醚有機磷酸胺鹽等。最近發現 ,高堿值磺酸鹽在
重金屬加工中用作惰性極壓劑(PEP) ,能在金屬表面形成物理覆蓋的碳酸鹽保護膜 ,具有低剪切強度 ,在金屬加工中具有優異的極壓潤滑性能 ,與含硫極壓劑復合使用有顯著的協同效應 ,對多數金屬沒有腐蝕 ,且具有防銹作用 ,對人和環境基本無害 ,符合工業衛生和
環保要求。還能改善表面光潔度 ,有極好的防銹能力 ,對大多數金屬不腐蝕 ,安全并無環境污染。
(6)防霉殺菌劑:微乳液容易滋長
微生物 ,使加工液變質 ,使用壽命變短。常用的殺菌劑有甲醛釋放劑、酚類化合物、水楊酸類、雜環化合物等。目前 ,我國常用的為三丹油。鄰苯基苯酚, 四氯代酚。對氯間二甲基酚, 六氫化三吖嗪, 三溴水楊酰胺和二溴水楊酰胺的混合物等
(7)其他助劑; 微乳化液中使用的輔助添加劑還有消泡劑(硅油乳劑, 高級醇)、穩定劑(十二醇)偶和劑、 pH調整劑、金屬離子掩蔽劑等。消泡劑常用的為硅油類 ,其不溶于水 ,分散于水中 ,不能加多 ,否則 ,體系易渾濁。偶和劑用來增加體系的穩定性 ,其性能取決于自身的親水 - 親油之間的平衡。體系pH值應保持在8~10之間 ,pH值過低 ,易滋生細菌霉變;pH值過高 ,鋁腐蝕嚴重。金屬離子掩蔽劑能絡合水中的鈣鎂離子。這些添加劑如何使用 ,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2常見微乳切削液的配方表
組分 |
投料量(g/L) |
15號基礎油 |
200~220 |
蓖麻油三乙醇胺 |
200~220 |
妥爾油 |
30~80 |
硼酸 |
150~200 |
殺菌劑 |
10~30 |
消泡劑 |
10~30 |
表面活性劑(tx-10) |
25~50 |
聚乙二醇 |
25~50 |
石油磺酸鈉 |
100~130 |
磷酸鈉 |
100~130 |
水 |
余量 |
三.市面常見切削液
油基切削液、水基切削液、環保長效切削液、加工中心專用切削液、微乳化切削液、極壓切削油、拉絲油、金屬磨削液、玻璃磨削液、油基磨削液、水基磨削液、切削油、線切割液、切割冷卻液、線切割工作液、單硅片切割液、多晶硅切割液、藍寶石切割液
乳化液、沖壓油、淬火劑、高溫油、極壓切削液、、防銹油、發黑劑、拉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