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照片-歲月的車輪
一,清明假期,宅在家里,偶爾想去看看自已的老照片-年輪,記錄我慢慢變老的軌跡。
1,1965.9-1966.6
(24-25歲)
我們核工業部北京五所分析室要有10多位同志,在河南新鄉輝縣大蒲水大隊<搞四清>,主要工作是<清經濟>,查隊干部的經濟問題。我"積極報名",到了大蒲水,我負責第2生產隊。隊長是董興,精干的隊干部。

這照片是我們分析室在大蒲水大隊參加四清運動,在當地的合影。
我是后排左5。
大家的衣著是完全真實的。
當時我的工資是每月56.0元。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是156元,而且要<自行車票>,我們80人的五所第二研究室,大概2~3年,所里會給一張票。
我們輪流到不同社員家吃派飯,每天給1.4斤糧票及4毛錢。
輪到各家社員吃派飯,社員都盡力把飯好一點招待我們四清工作隊員,例如,除了玉米面粥,會格加有<干的>~烙個玉米面餅。
但到青黃不接的春天,社員確實存糧極少,也會在玉米面粥里加點樹葉。老的樹葉吃進去,我生之魚米之鄉的人確實嗓子有點不適應…
每月工資按時到手,除了給社員的派飯費0.4×30=12元,余下的錢沒地方花呀!
大隊里有個小賣部,有<金鐘牌香煙>賣,我的同事從此學會了抽煙。
2,1996年下半年-1997年(25-26歲)
從河南輝縣參加<四清運動>回所后,我負責的科研項目是:磷酸三丁脂(TBP)萃取-溶液干渣法測定氧化的鈾中微量鐵,銅,鉛,鎳和鎘。該方法為我國鈾工廠的產品質量提供了方法。

照片的棉上裝是我們每位四清工作隊員花10元可買一件,以便在河南冬天防寒。
棉衣上的紀念章,顯示了當年的年代及特征。
3,1974年參加第三屆全運會(33歲)
1974年文革后期,一切開始正常,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莊則棟確定下半年召開〈全國第三屆全運會〉。
北京市在上半年召開〈北京市第四屆人民運動會〉。
由於我是五所羽毛球冠軍及通縣(現北京副主任)羽毛球隊教練。
我的羽毛球是自學成才。63年9月參加工作后,傍晚與要好的單身同事自發組成五所羽毛球隊任隊長,結婚后因兩地分居,打羽毛球是我業余愛好…
在北京市運動會上,通縣體委給我一筆錢,用於全隊男女運動員到北京市市區參加比賽的交通費及歺費…

1974年下半年,我被選為全運會羽毛球裁判。
曾主裁過山西女隊與河南女隊的比賽…
在男子雙打決賽之前,羽毛球裁判長、上海江南造船廠工會主席W通知我:我看你裁判手勢規范,你當男子雙打決賽副裁。
比賽在崇文門外的<北京體育館>進行,央視直播,場內<運動員進行曲>播放后,我們三名裁判身著本白色短袖的確良翻領衫隨著樂曲進場,羽毛球大咖、印尼歸僑候加昌和湯仙虎在我身后進場…
這是我首次上電視。
賽后,裁判服交回會務組。待遇是新的〈上海牌小轎車〉將我從<新街口賓館>送到<北京火車站>。
我花0.2元的火車票(北京站-通縣),下車后因當時尚無公交,所以,是步行20分鐘回所里的單身集體宿舍。
4,1999年10月(49歲)
我調入<國家商檢局>創辦<現代商檢科技雜志>(后改為<檢驗檢疫科學>),該雜志是總局<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刊物,我任責任副主編,主編是總局主管業務的副局長兼科技委主任。
經費是國家局科技處全額撥款。
我決定:免收版面費、稿費全國最高、雜志全部免費贈送。

雜志創刊后一炮打響。全國檢驗檢疫實驗室同志一片叫好。
他們尤喜歡我寫的<編者的話>。那是文章編排過程中,常有約1/3的版面空著。我寫<編者的話>將這空白版面補實,同時作為與讀者作者交流的小園地。
要辦好這本雜志,主編必須:
a,商品:檢驗/檢驗檢疫,核心學科是分析化學!
主編必須分析化學出身。很難想像學物理的專業人士耒辦這夲雜志,真如同汽車專家讓他做胃鏡檢查。
b,自己發表過較多分析化學論文。
c,相當熟悉國外分析化學文獻,
例如:
AnaⅠ.Chem.,美國分析化學
AnaⅠyst,英國化驗師
ACA,荷蘭分析化學學報
CA,美國化學文摘
AA英國分析文摘
以及國外分析化學雜志公認/約定的學術論文格式。
d,有事業心,熱愛編輯工作,熱愛作者和讀者。
缺一不可!!
很難想像:不是分析化學專業出身、自己沒發表過分析化學學術論文,沒看過國外分析化學文獻的人能勝任商品檢驗學術雜志的主編。
其實,我作為科技雜志責任副主編的第一天開始,我就拿定主意:
在生活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哪位年青人能靜下心來做實驗研究,寫論文,那么,這些人都是優秀的,我應該盡力扶他們一把。
在論文於雜志的目錄安排上,必須嚴格按質量高低從高向低排列,如果兩篇文章質量相近,那么,我一定將較年青的同志的論文放在更前面。因為,青年意味著未耒。
經我的觀察,10個年青人中,真正在"力爭上游"不到三分之一呀!
當然,這會讓有些職位高、自視過高而論文質量確實往一般的人會感到不適…
我認為,一本科技雜志,白紙黑字,一切,群眾(讀者與作者)的眼睛中是雪亮的。
5,1992年春(51歲)
當時<國家商檢局>屬<對外經貿部>,部長是吳儀。
經貿部召開〈在京單位運動會〉。
說是運動會,其實僅是半天的田徑比賽。
我們國家商檢局"高度重視”,由副局長許復興帶隊。
比較分:青年組、中年組和(45歲以上的)老年組。
我51歲,報名100米和400米兩項。
比賽開始,吳儀部長光臨並講了話…

參加老年組比賽的很少超過50歲,沒想到比45歲己大了6歲的我,獲100米老年組第6名和400米老年組第7名。兩次比賽僅差2小時。
其實,雖然比賽之前,國家商檢局兩次借某中學體育場作練習,我己51歲,未能認真練,生怕練出問題后屆時跑不了了。
看耒,年青時打了10來年的羽毛球,身體素質還可以…
6,1992年秋(51歲)
我們這些文字工作者雖是事業單位,也國家局也給我們發制服。
一天,心血耒潮,將制服穿上、帽子戴上,"拍張照,作個紀念",沒想到~這張照片已距今快將30年了。

7,1999年(58歲)
作個比喻:
通常給客人做一件西服,需2天,但有一位服裝裁剪師技術熟練,僅一天即能將衣料→裁剪→縫紉→成衣→熨燙。
同理,<檢驗檢疫科學>雜志是雙月刊,每2月出版一期。
而我實際上,在2個月內除了完成:審稿→編輯部意見→與作者交流→修改完成→20篇論文依次排序→排版→如果有富余零星版面,我撰寫<編者的話>→完成一校對及二校對→請主編王鳳清(曾慶紅愛人,國家局副局長兼科技委主任)審閱→付印→雜志發行到全檢驗檢疫系統→給作者郵寄稿酬。
富余的時間,主要做的事是促進全國檢驗檢疫系統科技人員的學術交流,擴大其視野,提高其學術進步動力和方法。
我的想法:<檢驗檢疫科學>這夲雜志,不僅是學術交流的園地,也是〈出人才〉的培養基地。
我認為:舉辦專業學術報告會是最有效的方法,讓年青人第一次走上講臺,讓他/她"露臉“,介紹其學術成果,鍛煉其口才!
我辦了很多次不同主題的學術報告會,例如:〈全國檢驗檢疫系青年分析化學學術報告會(北京)〉,讓幾乎一半的到會者都上臺,面對不同檢驗檢疫局實驗室的同志作報告。
這對不少人來說還是第一次噢,感覺特別的好!
我對每個的報告當即作點評!
這是我的強項!
會議效果意外地好!
參加這次青年分析化學報告會的同志,日后都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或研究員,甚至是夲單位實驗室主任!
在舉辦了紡織品檢驗技術、9000認證等報告會之后,檢驗機電產品的同志強烈要求舉辦<全國機電產品檢驗學術報告會>!
王鳳清副局長原是北京檢驗檢疫局機電處長,是機電產品檢驗專家,經她同意於1999年在南昌成功舉辦。人數預定60多人,有7位局級干部。
不少檢驗檢疫局聽說有這個報告會,來電要求增加參會名額。后來,參會人數達80人。

兩位最優秀的學術報告人,各獲一個約45公分景德鎮大瓷瓶。他們是:
黎慶翔,后為湖北檢驗檢疫局局長、珠海檢驗檢疫局局長;
宋武元,后為廣東檢驗檢疫局化石礦中心研究員,發射光譜及熒光光譜專家。
當時參會的國家局檢驗司司長孫大偉(也是機電出身)當面對我說:“這次報告會,你是第一功!“孫大偉后任國家認監會主任、廣西省省委副書記…
…
若干年后,當年的參會者、吳江檢驗檢疫副局長W小峰對我說:“周主編,那年的南昌機電學術報告會很成功,很難得,你退休后,不會再有機電檢驗學術報告會了。"
8,2006年(65歲)
我2003年退休。
退休后,檢驗檢疫系統的紡織品檢驗科技人員要求我編寫一夲<英漢 漢英進出口紡織服裝詞匯>,理由是:我國是全球最大紡織服裝工業基地,同時有500多個國際服裝品牌以屬地生產形式進入中國市場,迫切需要一夲簡明英漢漢英紡織品和服裝詞典。
盛情難卻,我與江蘇、河南、浙江及深圳檢驗檢疫局的友人攜手做這項工作。
我力主<少而精>,不贊成在書店里看到的英文詞典都是厚厚的一夲。詞匯量僅定為3500條。
工作量主要是精選詞匯,譯意準確,對一詞多意者,只選一或二個譯意。
我的方法時,將這3500個詞匯,每個詞在大屏幕上過關,大家百家爭鳴
一排從左開始,分別為保利平(深圳局)、石紅(常州局)、徐鑫華(江蘇局)、李秋(山東局)、
王偉(河南局)、李進華(浙江局)、李麗霞(深圳局)、周錦帆,

編寫會的坐位及聚精會神,仿航天飛船升空時控制室的現場…
該書出版后,又是獲得讀者歡迎。一次,在王府井知名的<外文書店>買音樂CD片,看到英文詞典攤位上,這夲書也躺在開架攤上,心里有點意外和高興。
9,2020年初(虛歲80)
2019年,檢驗檢疫系統部分人員併入海關,我的身份轉為海關總署傳媒中心。

總署和傳媒中心領導對我們退休人員十分關懷,我十分感謝!
二,感謝
歲月的車輪滾滾滾向前,確是"光陰似箭"。
這篇短文中的照片,是我歲月滾滾向前的記錄。
其實,科技的發展,還有其他途徑在記錄我的軌跡:
例如:
1,Chem.Abstr.,(美國化學文摘)
記錄著我公開發表的論文。
2,<中國知網-周錦帆>
亦記錄著我公開發表的論文。
3,<中國無機分析文摘>的每年的年度索,引有我大量的條目。
4,百度-周錦帆。
有我十多年來在〈儀器信息網〉和〈分析測試百科網〉200多篇博客/專欄文章,粉絲眾多。
5,核工業部北京五所/(現)核工業化工冶金研究院。
其科技擋案室有不少尚未公開發表的論文及實驗原始記錄。
例如:
高純鈾中微量釓,釤,銪和鏑的陽離子交換分離-光譜法測定(核工業第一難題);
獨居石(含鈾和釷)中15種稀土元素的離子交換離-光譜法測定。
鈾礦石水冶工藝流程中游離酸的準確測定。
三,一句話,讓我記住一輩子、欣慰一輩子
核工業部五所/鈾治金研究所,任務是從鈾礦石→鈾的水冶(濕法冶金)工藝研究,分析化學研究,工藝設備研究,放射性安全防護研究…
1956年建所,當時由蘇聯專家援建。
1956年開始招人。我們分析化學研究室科技人員大都以61、62、63、64、65年畢業者為最多,都是國內頂尖知名大學畢業生。
僅1963年從北大,復旦,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等招進17人。
有59年進的三位外國留美碩士:
捷克回國的Y(汪爾康院士捷克同學);
蘇聯回國的Z(俞汝勤院士的蘇聯同學);
烏克蘭回國的S。
當時領導反復的話:
a,出成果、出人才;
b,荷葉包釘子,個個要冒尖。
80人的研究室,年齡都極為相近,無形中的比賽是激烈的,即使不存在工資的變動,更沒有什么職稱進步,更沒有什么獎金…
我南京大學63年畢業后23(!)年的1986年,鄧小平同志領導下,決定文革后第一次評<高級工程師>!
大家的心情不言而喻…
某天下午,我到我們研究所超大的圖書館去看文獻,在樓下碰到以驕傲聞名的孟憲厚(63年北大化學系畢業,放射化學分析專家,曾任我國無機質譜協會負責人)攔住我聊天,主要談及這次高級工程師評定…
他說:T炎武的水平為零(用右手大拇指與食指連成一個圈)!
周錦帆,我在室里只佩服你一個人!
這讓我大吃一驚!
我是室80多人中解決核工業部分析化學實際眾多難題並為多個鈾工廠采用…這個我心中有數。問題是,這句話出自~以驕傲聞名的孟憲厚之口,還是著實讓我意外!
眾所周知~<文人相輕>呀!
你孟憲厚這句話將得罪多少人,例如,你將得罪室里多少你的北大眾多校友(例如,我們室里的鄧勃先生57年北大化學系畢業的兩位同學)!!
孟憲厚,以他的不計后果的個性,必然將他的上面的話講給他的愛人B(孟的北大同班同學)及他的兒子M(也在五所工作)聽…
其實,我還多次聽到我同學及友人比上述評價更高的評價,例如,我在五所<單身宿舍>室友Z(也是63北大化學系畢業,后為夫妻團聚,調上海材料研究所(<理化檢驗雜志>所在單位)任書記,一次在上海的分析化學學術場合,他又對我說了~讓我吃驚的話…對我學術評價太高了。
我退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將我發表的百篇論文的雜志都擲到了垃圾桶。
因為,孟憲厚的一句話會一直留在我腦子里,這就夠了。
還是那句話:群眾的眼晴是雪亮的。
現在流行看<心理醫生>以解心理煩惱。孟憲厚的那一句話,能解我的心理煩惱。
今天虛歲己80的我,衷心感謝(63年同時進)五所分析化學研究室同事孟憲厚先生!
周錦帆2020-4-10
修改於三里屯
QQ截圖20200413132625
8DFR($`23@{_SU_X[6WRH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