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TERNAL PATIENCE
課題是否值得研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8-24 08:49:21/ 個人分類:R&D
昨天我們江同學問“這個文章是否做得不錯?”,回答要分幾個層面。僅僅對文章本身而言,有新的idea、有實驗結果支持,就算是一個完整的story了;好不好要看新穎性、實用性和性價比。這個故事是否有創新的地方?結果是否有應用價值?相對于現有方法是否有更好的性能或者更容易普及?
從實驗室的角度而言,我們通常有主線的研究和順帶的研究。
1、主線的研究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長期計劃和準備的大方向,比如我們實驗室的蛋白質組學,直接由實驗室大boss管。
2、主線內有多個階段性和區域性的課題相互支撐,比如我們實驗室的新技術新方法(質譜儀器、色譜儀器、微流控)、生化技術平臺、疾病研究等,由各個教授和PI管。
3.1、再往下由于每一個小的問題都有try out的過程,就是這個實驗具體怎么做,那個方法具體有什么SOP,這就是我們主線研究的基石了,都有具體的幾個人負責。
3.2、在這些過程中又存在衍生的與主線不直接相關的靈感,自己的或者他人提供的(就是交叉嘍)。靈感是典型的興趣驅動,有心就發現、有趣就做,就是有條件的情況下順帶做的。比如說簡化電極型的Orbitrap是否能工作?這純粹屬于有趣的問題。
主線研究有計劃性,課題都是有預算和經費的——有基金號碼,這屬于“圍棋思維”。順帶研究有突擊性,目前來說在我們這邊是沒有預算、挪用經費來干的,講究短平快,這屬于“麻將思維”。
從學者個人的角度而言,我們的研究要從中得到結果。結果分為技術、專利、文章、產品等。由于實驗室經費來源于各個基金,基金的評審就看這些東西,可以換回不同數量的經費;也有的可以產業化,反過來有經費來之支持實驗室本身的運作。當然職稱、獎項甚至找工作都是來源于此。
我們要講究利益最大化,包括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那么就要求用合適的費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人做出最多的產出。實驗室的運行模式決定了我們要做盡量可持續的課題來保障長期的運作,有創新的技術、專利、文章、產品都可以運作。很多課題由于本身的缺陷,會造成無法持續下去。比如前面的簡化電極型的Orbitrap是否能工作?由于我們的設計加工成本和標準電極差不了多少,所以這個課題是個有趣的、yet another way的事情。對于這樣的課題,我們需要控制成本,特別是時間和人數。說不定可以做到文章甚至產品,nobel獎我們就少做夢;但是說不定要費很大的代價,還沒法用。我們不會專門買貴重的儀器給這種實驗,而且三個月不出結果,我們就主動放棄,做別的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