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幸福!兼說挑戰性研究的幸福
一,幸福生活,人人向往。
幸福有各種各樣,這個您是知道的。
例如,呼吸干凈的空氣是一種肺的幸福。
例如,看到一片金黃色的銀杏樹,是眼睛的幸福。
例如,看到孫子茁壯成長,長得遠高于我…見到孫子是一種幸福。
例如,記得我兒時在<常熟學前小學>上學,午餐通常是附近一家餛飩店吃一碗餛飩+一個大湯園。如今,吃到餛飩是一種幸福。
二,他幸福嗎?
1,學術論文造假,美國<科學雜志>評論說:<懲罰太輕>。
是否會存在如下情況:
學術不端者觀察到:造假成本很低;
就是造假風險很小;
甚至你造假后,有人會站出來幫你說話~把事情抹平。
另外,又看到:別人做了xx等理論上不允許的事,不是照樣很滋潤,那我為什么不試試呢?
2,想問:分析化學工作者發表的論文,其數據他做了手腳:
例如,在某真實學術場合看到:樣品中微量鋁的光譜分析的相對標準偏差RSD<1%。
以我的長年光譜分析經驗-這是不可能的!
微量鋁的光譜分析是項困難的工作:由於實驗環境所致,能達到< ±3%己屬不易,操作者要在<純凈實驗室>做實驗才能達到。甚至,我曾在地面上潑上<去離子水>…
又如,固相萃取的論文,論文標明的回收率為80%,而相對標準偏差為<5%。
其實,回收率偏低,說明分析方法有明顯問題了,此時的方法精度肯定不好,即此時應該:RSD≥10%。
想問:分析化學數據做了手腳的論文發表后,作者會感到幸福嗎?
三,我幸福!
我為自己一輩子的分析化學研究感到欣慰-沒有造假的土埌及環境。
我感謝核工業部在60年代初-80年代初的20多年時間里,核工業分析化學研究的兩大特點:
1,幾乎沒有〈自選研究〉
真實的重大分析化學課題-核工業迫切需解決的真實課題,均采取自上而下向下布置任務,且為了確保任務的完成,通常采取將分析化學任務同時下達多個單位,讓其競爭性地研究,從中擇優。有時還會特別提示:各干各的,相互不能通氣(當時通氣,也只有<打電話>)。
2,你在核工業分析化學課題研究中獲勝后,當時:
一無評獎!
二無在經濟上/工資上會得到任何好處,即既不會給你加工資。
三又不會讓你職稱進步。
我1963年 9月參加工作/進分析化學實驗室,高級工程師這職稱核工業部文革后首次評,是在1986年核工業部下達<評高級工程師>文件后我才評上。
那時沒有種種帽子,當然,不會給你<××學者>帽子。
相反!那時代的十多年的"政治學習"-重點是反復批評<只專不紅>。
當然,〈只紅不專〉比〈只專不紅〉要好!
只紅不專,年青同志可能沒聽說過,現講一實例:
C傳法同志復旦大學化學系1963年畢業,與我同時分在北京五所分析室,他是分在鈾礦石組,我分在光譜組。
按我們分析化學研究室規定,大學畢業生進實驗室,首先要對研究室里的〈鈾礦石管理樣(樣品多項成分含量已知的鈾礦石樣品)〉進行獨立的<全分析>,即要按規定分析方法進行操作,報出其多個成分-鈾,鐵,銅,鋁,二氧化硅等的數據。
當時室領導明言:管理樣分析結果不達標的不能上崗!
C傳法同志(在文革中更名為C思恩)一次、二次、三次實際分析不合格。
領導考慮他根正苗壯-紅沒問題!所以網開一面-上崗了。
簡單的道理:有<只專不紅>之嫌的弱勢群體會膽敢造假嗎?
我們那個年代這些,從根本上沒有造假的動力及土埌。
當然,今天看來,在沒有〈造假〉的環境中從事分析化學研究,我認為是一種幸福。
這種幸福不是人人能遇到/"享受”到的。
我幸福!
說明:C思恩同志在其大學上學期間就已結婚,愛人在蘇北農村。在70年代初即調到江蘇,后失聯。
四,共祝愿
還有屈指可數的半個月,將是2020 年了,歲歲新年,今又新年。
對我來說,將正式跨入80歲,盡管只是虛歲。
共祝愿-人人幸福,人人種種幸福!
周錦帆2019-12-16於北京口腔醫院
五,在核工業部最后的挑戰性幸福是1990年
1990年9月我調國家檢驗檢疫局。從此全家從通縣搬到北京城區三里屯。我為核工業部的最后貢獻是1990年初(春節后)完成的-用螯合樹脂選擇性地除去碳酸鋰中雜質,并獲<國防科工委科技成果獎>,拿到證書及獎金500元
超高純碳酸鋰后由我同研究室的同事工業化生產至成為分析化學研究室的出口歐盟及韓國等回家的創收項目。
這課題,又是一個典型科研實例-任務是自上而下的,這種研究的特點是具有挑戰性!
1990年春節上班第一天,我們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張玉茂在101大樓422會議室召開全室會議。
他講:核工業部核電站的反應堆,需要用氫氧化鋰調節反應堆用水的PH。如果氫氧化鋰中有超過1%的鈣,那么這微量鈣經反應堆照射后會轉變成<強放射性且半衰期很長的Ca-40>,從而造成外排廢水放射性超標…
核工業部已將這任務交給清華大學,他們的研究表明:〈重結晶純化法>的氫氧化鋰中的鈣遠超過1%。
現核工業部問我們五所能不能接受這任務。
這任務,今天所里也向五所的其他研究室傳達。如果我們五所沒方法,我們回絕核工業部...
只有我一人發言:我我來試試,采用離子交換法純化。
會后,我即帶常年助手郁林美(上海人,印刷廠排字工人出身,優秀操作手,因與我合作,多篇論文及獎項有她名字而被核工業部后來評為技師)和極譜組的宋玉珍三人動手做實驗。
三天緊張實驗-宣告完滿成功,我的螯合樹脂法可選擇性地從大量鋰中除去鈣及其他重金屬離子,樹脂用量極少且可長期反復使用、成夲很低,產品~高純氫氧化鋰中鈣及其他重金屬的含量均<0.01%。
張玉茂主任及我助手郁林美同志今天仍健在。
當年年底,召開全室年終總結大會時,專門邀我回耒介紹分離方法。
附:今天收到原北京某檢測儀器公司資深女經理A(現醫療器械產品經理)的文字:
周老師一直做著很單純的化學分析研究,
因為單純,沒有那么多功利(報獎,職稱)動機,
因為單純所以專注,因為專注才能出真成果,單純才體現出學術真水平!
您做研究和做人都很簡單,始終如一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和事情,簡單了就幸福了!
祝您元旦80之后依舊精彩!
周錦帆2019-12-17
六,世界鋼鐵分析第一難題
退休后,與常熟檢驗檢疫局金屬材料重點實驗室的同志一起,在光譜實驗室攻克世界鋼鐵分析第一難題~鋼中15種微量稀土元素的分析,論文並在美<Appl.Spectr.,>發表。


正在裝TBP萃淋樹脂柱,用於分離基體鐵中微量稀土。
在6N HCL介質,Fe3+與CL-生成陰離子絡合物而吸附於萃淋樹脂;
稀土元素不吸附於萃淋樹脂而分離/被洗下。

我分析化學第一篇論文-自動滴定儀器及結構與部件(譯自俄文<自動滴定>一書,發表於70年代初的〈理化檢驗-化學分冊〉。
退休后繼續為該雜志撰稿。
一生為雜志撰稿約40年;
任雜志編委30多年(至今仍是編委)。
圖為與編輯部主編、常務主編及編輯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