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馬博士談營養:健康需要動點“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6-13 17:54:59

      動粗的原意是指“粗暴待人。多指動手打。”。我在這里說的動“粗”,不是提倡或鼓勵暴力、不文明或動手打人,而是建議大家為了健康平常經常吃點粗糧。

      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們把吃的糧食分成了粗糧和細糧。有人說是始于上世紀的60、70年代,那時候天災人禍、糧食匱乏,城鎮居民的糧食供給是定人定量。沒有糧本、糧票,你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個饅頭吃。供應給城鎮居民的糧食,南方地區主要是大米,北方主要是小麥面粉,也就是所說的細糧。另外,還供應一些其他的糧食,包括玉米、小米、高粱、燕麥、蕎麥、薏米等,還有各種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也就是粗糧。于是,就有了細糧和粗糧之分。這樣的叫法也是有點道理的,因為細糧需要細加工,而粗糧只僅需要簡單的粗加工或者不用加工就可以食用了。

      關于細糧、粗糧之分,還有口感問題,粗糧吃起來的口感不如細糧。出生在60年代以前的大都有吃玉米面、高粱面窩頭等粗糧的經歷,純粗糧吃起來是有點難以下咽。

      和20、30年前相比較,現在我們吃的糧食是越來越“細”、越來越少,特別是“粗”糧,吃的肉類越來越多。飲食上的這種變化不僅不利于健康,反而會增加得慢性疾病的危險。因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一條就建議,“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食物多樣”是保證提供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谷類為主”,即保證充足能量并避免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預防慢性病。

      對于“粗細搭配”的理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常吃一些粗糧

      由于加工簡單,和大米、白面相比,粗糧中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要高得多。

      2、“食不厭精”不利于健康

      糧食在經過加工后,往往會損失一些營養素,特別是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而這些營養素和膳食成分也正是人體容易缺乏的。以精白面為例,它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1只有標準粉的1/3。少吃加工精細的精米、白面。

      3、不同種類的糧食合理搭配,可以提高營養價值。

      谷類食物含的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類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但蛋氨酸含量較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將谷類和豆類食物合用,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補,從而大大提高了其蛋白質的生理功效。

      4、適當吃些粗糧有利于防控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與細糧相比,粗糧更有利于防止高血糖。在主食攝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吃85克的全谷食品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因此,建議每天最好能吃50克(一兩)以上的粗糧。

      5、吃粗糧對健康有益,但只吃粗糧也不行!

      由于粗糧中含有較多的植酸,會降低某些礦物質的吸收、利用。所以,不能只吃粗糧,而不吃細糧。

      吃粗糧的幾個方法供參考:

      1、粗糧細作

      玉米面可以做成發糕,加上幾粒紅棗,還可以加一點糖做成甜發糕。

      把玉米面、豆面、小米面和在一起,做成窩頭,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可以互補。

      2、雜糧粥

      把各種雜糧放在一起熬成粥,美味又營養。

      3、豆類

      做成豆腐或豆制品,可以大大提高其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正是,做人辦事要文明,健康可以動點“粗”。


    TAG: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