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細菌“吃掉”石油污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6-03 12:23:36
“瞧,就是這些不起眼的石油降解菌卻能"吃掉"大量的石油成分,對石油污染的生態修復貢獻大著呢,我們在勝利油田孤東油區建立的1萬平方米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復示范工程中進行了示范,效果良好。”日前,在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實驗室內,該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加寧一邊帶領經濟導報記者參觀,一邊加以解說。
據了解,我國的原油年開采量已超過兩億噸,在石油的開采和輸送過程中每年產生落地原油約70萬噸,這些原油進入生態環境,不但造成土壤鹽堿化、毒化,危害糧食安全,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而且污染周圍水體、大氣,嚴重危害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因此石油污染的生態修復迫在眉睫。王加寧項目組的研究成果“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關鍵技術及其應用”,不但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其相關技術在修復海洋污染方面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從“不毛之地”到“綠色滿園”
“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目前國際上大多通過燃燒法和掩埋法進行處理,但效果均不甚理想。”王加寧舉例說,僅勝利油田每年產生的油泥砂就超過10萬噸,其中一部分成為電廠的燃料;但由于油泥砂內部水分較多,導致熱效率不高,電廠并不愿意接受,油田還要倒貼一筆不菲的處理費。至于掩埋法就更不適宜了,其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潛在危害將成為人類揮之不去的巨大隱患。
目前,我國也研發了一些針對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卻存在不少問題。因此,研發經濟高效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是改善我國環境質量的迫切要求。開發適用于鹽漬化及極端環境下土壤修復的微生物菌劑,研究不同現場環境影響因素,建立相應的修復工藝,開展大范圍應用技術工程示范,是采用生物技術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進一步發展方向。
針對這種狀況,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工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從我國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和加拿大的阿爾伯塔油田等地篩選出石油降解菌株30多株,研發了石油降解菌高密度發酵工藝和石油降解固體菌劑的生產工藝,開發了3種對石油烴和多環芳烴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菌劑,建立了微生物菌劑中試生產線1條。王加寧播放的幻燈片顯示,被石油污染的不毛之地,經過播撒菌劑配合植物栽培等工藝進行生態修復,不久就變得滿眼綠色、生機勃勃。
據介紹,該成果在勝利油田孤東油區建立的1萬平方米的土壤修復示范工程中進行了示范,效果良好,土壤中石油烴及多環芳烴的年降解率達較高水平。該成果還在我國的大港油田進行了初步應用,石油污染物降解率達到60%以上。“藍黃”戰略的“保護神”
“上述成果一旦得以大范圍應用,將大大推動我國行業科技進步,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王加寧表示,這些成果利用原位生物修復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大面積中低濃度石油污染問題,也可以與物理、化學修復技術聯合,解決油泥、油砂及突發事件引起的石油污染問題,加快石油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推進石油污染治理規范化。而相關項目的實施也帶動了企業優化能耗、環保和成本指標,節省了巨額排污費用,提高了油田企業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黨委書
記、高級實驗師郭俊特別提及,這些成果的推廣對保證我省“藍黃”戰略的順利實施也將產生重要作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而相關項目有利于保護黃河三角洲地下水資源的安全,有利于保持當地的天然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修復后土壤可以得到充分、高效、合理的持續利用,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與此同時,我省正在加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如何治理海洋污染同樣是一個嚴峻課題,這也是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所關注的。據介紹,王加寧項目組目前還在進行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關于修復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根據我國北海海域特征,篩選適合海洋環境石油降解的微生物,建立適合修復海洋石油污染的工藝技術。
不僅如此,放眼世界,近年來,墨西哥灣
石油污染、海灣石油污染、渤海溢油污染等事件頻頻發生,更加凸顯世界范圍內石油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據了解,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還將與國內外的多個科研單位和大學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修復石油污染土壤和水體的技術,對其進行消化吸收、技術集成與再創新,建立規模化的菌劑生產線和成套的生態修復工藝,以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國際化。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