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迪西被譽為中國優秀的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公司(CRO)之一,在上海建立了一家集化合物合成、化合物活性篩選、結構生物學、藥效學評價、藥代學評價和毒理學評價為一體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綜合技術服務平臺,并得到了國際藥品管理部門的認可。www.medicilon.com.cn?
聽說喝咖啡會致癌 你還敢喝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4-20 14:57:57
咖啡氣味香醇,對于很多人來說它是一種不錯的飲品,喝一杯可以令人集中注意力,集中精神。不過它一直有個陰影,有人說它致癌,早在2010年一個名為“毒物學教育與研究理事會(CERT)”的非營利組織起訴咖啡售賣商,聲稱在烘焙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丙烯酰胺存在致癌性,而丙烯酰胺在1994年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2A類致癌物。那么喝咖啡究竟致不致癌呢?Tardiff R G等人發表在《食品和化學品毒理學》期刊的”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 amide for humans”, 利用基于生理學的毒素代謝動力學模式和非線性劑量反應法,來驗證了咖啡是否致癌這一言論。
毒素代謝動力學又稱毒代動力學,簡稱“ADME”是研究機體對外源化學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過程。目前美迪西毒代動力學試驗中心已經按照GLP全面開展了生殖毒性試驗(I、II、III段)、遺傳毒性試驗(Ames、微核、染色體畸變)、局部毒性試驗、免疫原性試驗、安全性藥理、毒代動力學試驗、致癌等研究。通過試驗Tardiff R G確定了丙烯酰胺日致癌邊際劑量為2.6μg/kg,按此計算,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130μg丙烯酰胺,也就是10kg煮的咖啡,約相當于28中杯360
毫升、密度按1g/ml算的量,0.45千克咖啡(烤、磨、未煮),約相當于1杯多中杯的量,才會達到致癌邊際劑量,而且我們喝的咖啡還經過了稀釋,基本上很難達到此劑量。
關于咖啡是否致癌,早期在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把咖啡的致癌風險列為2B類,意思是可能對人類致癌,不過最近IARC在報告中,把咖啡的致癌風險調低到3類,意思是沒有足夠證據認為咖啡與癌癥風險有關。
談及癌癥或致癌,專家們往往會引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致癌物分級,這家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下屬機構,他們提供的分級是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參考指標。無論什么東西,一旦被國際權威機構納入致癌列表,它就具備了嚇唬人的資本,所以各種模棱兩可的報道就出現了。
IARC把致癌物分為以下等級:1類是明確的人類致癌物,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黃曲霉毒素、苯并芘、香煙、檳榔等;2A類是很可能導致人類癌癥,一般出現在新聞里,比如丙烯酰胺、黃曲霉毒素M1、鉛、4-甲基咪唑;3類是不明確是否能導致人類癌癥,比如汞、皮革加工、蘇丹紅、三聚氰胺、二氧化硫(放鞭炮)、過氧化氫(雙氧水,其實體內也有)、次氯酸(水的消毒)、印刷油墨(報紙)等;4類是不太可能導致人類癌癥。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致癌物呢?
對于1類致癌物,很多是天然存在、難以避免,比如氡(空氣里)、黃曲霉毒素(天然毒素)。也有些是人為產生,但已經在環境里廣泛存在的也難以避免,比如多環芳烴(汽車尾氣、垃圾焚燒等)、二噁英(垃圾焚燒、化工等)。但只要有效控制,它們給人群帶來的癌癥風險是微乎其微的,但有些倒是應該盡量主動避免,比如吸煙、嚼檳榔、酗酒等。
還有些1類致癌物需要進行“風險與收益”權衡,比如咳嗽時,醫生讓拍胸片,拍片要被X射線照射,不拍可能延誤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拍片的。紫外線是明確的人類致癌物,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是曬出皮膚癌的呢?相反,在我們中國,人們普遍曬太陽不夠,導致維生素D不足(影響鈣吸收)。甚至有的美容院提供“太陽燈”,宣稱能快速曬出健康的古銅膚色,不過這個“太陽燈”也在1類致癌名單(基于紫外線的模擬日光浴設備)。
對于3類致癌,科學家關注的比較多,因為它的證據在動物里都不充分,實驗條件也不是模擬人的生活狀態,而是用“無所不用其極”、“雞蛋里挑骨頭”的態度尋找哪怕是一丁點的致癌證據。過氧化氫、膽固醇、維生素K,這些我們人類體內都有,連鐵銹、茶葉都能入圍。
其實癌癥是一種典型的多因素慢性疾病,除了致癌物這個重要誘因,自身免疫系統沒能監控到“叛變”的癌細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完全避免致癌物的暴露不可能,人類徹底攻克癌癥目前也做不到。通過科學手段控制一部分,通過良好生活習慣主動規避一部分,合理膳食、適量運動,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也許是大家能做的最好的應對了。
由此可見咖啡致癌,其實沒有那么可怕,在買咖啡的時候,盡量選擇簡單的煮咖啡,少選烤、磨等的咖啡。咖啡不要喝過量,否則可能會干擾睡眠。不要喝過燙的咖啡,有研究發現經常喝溫度超過65℃的任何飲品都會增加食道癌的發生風險。
而且,在自制咖啡的時候也要注意盡量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許彤宇、曾紹東等《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的“焙炒咖啡中丙烯酰胺的研究現狀”一文中指出,影響咖啡中丙烯酰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咖啡類型、咖啡的焙炒溫度和時間,比如,焙炒溫度在120~180℃時,降低加工溫度和減少加熱時間可減少丙烯酰胺最終生成量;焙炒溫度在200℃以上時,溫度越高,時間越長,丙烯酰胺的最終含量越低。
此外,丙烯酰胺不僅存在于咖啡中,更主要的存在于煎炸與過度的焙烤食物中。平時要盡量少吃煎炸的食品。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adme咖啡致癌物毒代動力學藥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