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周錦帆教授——《檢驗檢疫科學》創刊人、責任副主編;《理化檢驗-化學分冊》40年編委;《離子選擇電極/化學傳感器》原編委;《分析化學》審稿人(1980年-1990年)。 周教授1963年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在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27年,又在檢驗檢疫系統工作23年。曾發表文章100篇以上。 學術專長: 1)離子交換分離的研究與應用; 2)樣品前處理中的分離富集; 3)有害重金屬與稀土元素光譜分析; 4)化學傳感器的研制與應用; 5)鈾釷放射性元素的分析。 6)離子交換法制備商品化高純物質..................

    100分的周利英100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5-08 09:48:58/ 個人分類:學術相關

      一、事由

      今天(4月29日)凌晨4時28分發給了昆山檢驗檢疫局家具實驗室化學負責人周利英博士一短信,全文如下:

      小周:節日好!今天參加姐的外孫女婚禮后即回北京了。臨走時寫一博客:《100分的周利英100元》。從按勞取酬來說給你100元太少了,所以1.我欠你人情并記著;2.這100元你務必收下!這篇萬字綜述的320元稿費昨天王慧問我如何處理,我說:周利英100元,第一作者A主任80,你我各70。

      二、事情的經過

      常熟檢驗檢疫局從《鋼分析化學與物理檢測》策劃開始,主編A主任等就認為該書要有一篇章《近20年鋼分析化學進展》,以便讓讀者了解國外同行的研究現狀,并作為本書的亮點之一,主任的思路是正確的。

      為了寫這篇綜述,感謝國家圖書館辜軍同志,將1990年以來AA的133篇文摘給我。誰翻譯?我選擇了周利英。周利英蘇州大學化學系年輕博士,當時還不是昆山檢驗檢疫局正式職工,但負責籌建《家具檢測重點實驗室》。很忙,極忙,擔子很重。當時僅她一人在籌備。(因她非常優秀,現已轉正,并是實驗室化學負責人)。

      十分感謝她:我開口請她翻譯133條AA(分析文摘,英)她馬上答應了。譯133篇AA,工作量大且不說,內容涉及中子活化、光譜、色譜、電化學、分光光度、容量法……而她不是分析化學專業的……我一直擔心著……

      沒想到!真沒想到:譯的那么好!我僅用了半天的時間校對就完工了。

      編輯部意見,補充:綜述最后一部分提出作者的看法。王慧同志將這意見轉告我。我用十分鐘時間完成了(見原文)。

      發表于《理化檢驗——化學分冊》今年3期的這篇萬字綜述,署名次序是:A主任、周利英、王慧……周錦帆

    • A主任是第一作者、文章策劃人,討論了全文結構….
    • 周利英是第一主力;
    • 王慧是該文“秘書長”,作了全文部分校對、潤色、與編輯部的來回折騰……最費心思;
    • 周錦帆負責校對及文章最后的“看法”。

      三、稿費——一秒鐘分配方案

      王慧同志征求我意見,我就自作主持,一秒鐘提出方案。這個方案中有大鍋飯的影子。按理現在即使給人1000元也不會有人“接翻譯133篇AA的活”。所以給小周100元只是象征性。

      320元去掉100元,還余220元。A、王和我每人70元,還余10元。這10元給第一作者,因為她是該文章的發起人……

      四、這篇博客的另一標題

      105分的周利英應得1000元。

      五、蘇州大學是好學校

      蘇州大學畢業的博士周利英的能力給我印象深刻,說明蘇州大學是個好學校。其實該校化學院分析化學領軍人物屠一峰教授也是高水平的分析化學教授。我感到光榮:他是我南京大學化學系系友。祝蘇州大學培養更多的優秀博士。

      1958年高考我曾將蘇州師范學院化學系作為志愿之一,但擦肩而過,未能進入離我家僅40公里的學校。


    TAG:

    Isabel 引用 刪除 isabel   /   2012-05-08 13:07:16
    說到這里,表達一個觀點。

    不久前跟友人吃飯,當時大家說到大學教育,我是學化學的,他是學電子工程的。大家談到課本的問題,回想當年課本,那個邏輯不僅混亂,而且老師還自己組織編寫、還自己組織影印。我們后來接觸到真正西方的原著教材后,才知道原來大本學的有多么糟糕和錯誤百出!!!

    中國的大學教育課本,遠不及中小學教材那么嚴謹。

    教授們非常不重視西方科學的嚴謹,也基本不愿意好好地通讀原理著作,好好地組織翻譯。

    而要搞什么“創新”,其實是一種利益鏈在驅動。

    搞得似乎每位教授都能編本書。這是貽害萬年啊!!!學生們在大學時間,基本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和中國很多教授的不成形的、不成系統的、不嚴謹的書本在磨合,后來自己磨得也四不像了。就比如:大學里的儀器分析課程,大量的都是自己亂編的教材,不管原理、大量堆砌、錯誤百出,原理不清楚,知識又很陳舊,后來又大量地依賴PPT,而不是板書。——這就更過分了。學生們學了一大堆邏輯不清、不成系統的垃圾,而不會自己去推理、去思考一個問題。

    在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很落后,而且科學技術的教育更落后。因為在中國本土的這些教授們,根本不重視西方的科學基礎,也不重視西方的系統性的教材。難怪這么多海歸很吃香,是因為他們浪費了大學四年甚至加上研究生7年后,到美國重新系統性地學習了什么是科學研究。

    中國的科學屆的大學教授們,你們自己應該反省!!!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7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29713
    • 日志數: 357
    • 文件數: 1
    • 建立時間: 2011-01-25
    • 更新時間: 2023-01-18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