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微核糖核酸可變疤痕組織為心肌細胞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5-02 15:46:10

      美國科學家不借助干細胞移植過程,而使用名為微核糖核酸(microRNA)的分子,在實驗室器皿中首次將實驗鼠心臟病發作后留下的疤痕組織變成心肌細胞。最新研究一旦在人類身上試驗成功,將有助于科學家們研發出新的心臟衰竭療法。研究發表于4月26日出版的美國心臟協會會刊《循環研究》。

      為了開啟該心肌組織再生過程,杜克大學醫學教授維克多·祖領導的科研團隊使用了微核糖核酸,這種分子可以扮演主調節器的角色,控制多個基因的活動。他們采用一種特定的組合形式,將微核糖核酸遞入名為纖維原細胞(心臟病發作后,纖維原細胞會發育并損害組織的泵血能力)的疤痕組織細胞中。

      一旦將微核糖核酸分子部署好,它們就會對纖維原細胞進行重新編程,讓其變成與心肌細胞類似的細胞。科學家們不僅在實驗室證明了這一概念可行,而且也證明這種細胞轉化能在老鼠體內發生,而這一點對再生醫學成為一種有潛力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

      科學家們表示,新過程更加簡單,而且應用潛力巨大。如果接下來的實驗證明這一過程對人體細胞也適用,將有助于科學家們研制出新療法,讓全球2300萬心臟衰竭患者和其他患者受益。

      祖表示:“最新研究在治療疾病方面非常重要。如果人們可以在心臟內做到這一點,那么也可以在大腦、腎臟和其他組織內做到這一點,這是一種全新的組織再生方式。”

      該研究的合作者、心臟病學助理教授馬里亞·米熱特叟說:“我們能使用微核糖核酸在心臟內完成這種組織轉化,與使用遺傳方法或干細胞移植相比,在研發出心臟病療法方面,這一過程可能更加實用。”

      米熱特叟解釋道,與遺傳方法或干細胞移植相比,使用微核糖核酸進行組織再生有幾個潛在優勢。首先,前兩種辦法在身體內很難管理;而更為重要的是,微核糖核酸過程消除了遺傳更改等技術難題,也避免了干細胞移植會產生的倫理爭議。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提蘭斯·賈亞瓦迪那表示:“對于重組科學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都想知道可以掌控一個細胞的命運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們相信我們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它也擁有很大的潛力。”

      科學家們將在更大的動物身上測試這一方法。祖表示,如果在更大的動物和人身上進行的實驗也取得成功的話,治療方法有望于10年內問世。


    TAG: 心肌細胞

    Dophin6179 引用 刪除 Dophin6179   /   2012-05-03 10:16:17
    好文章,謝謝樓主分享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我的欄目

    日歷

    « 2024-06-06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4317
    • 日志數: 16
    • 文件數: 12
    • 建立時間: 2010-01-13
    • 更新時間: 2012-07-09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