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標儀or分光光度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4-25 11:57:22
在為實驗室采購了N臺儀器之后,終于有個小矛盾跳出來煩擾我,之前因為蛋白定量的需要購買了一臺島津的分光光度計,后來考慮到核酸定量的便利想要再購買一臺nanodrop,盡管Thermo銷售強烈推薦Multiskan
GO,但無論是哪種,其原理都是一樣的,即朗伯比爾定律。在實驗室師姐認為分光光度計純屬雞肋的言論下,我糾結地存活了好些日子。如果確如所說,酶標儀可以完全代替分光光度計,那么光度計還有生產的必要嗎,其存活于市場的意義又在哪里,這個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尋求答案,我goole+瀏覽了無數的網頁、論壇,甚至還特意查了幾篇關于此議題的論文(雖然都是中文),但是結論基本歸為3點:
1.
不同批次樣品間的可比性。“分光光度計測量的是以空白溶液為參比,在約定厚度(一般為1cm)的量池中的相對吸光值。因此不同儀器,不同批次測量的數據具有同樣的可比性。而酶標儀測定時其光路長度不確定,也無空白參比,得出的是特定條件下的絕對值,因此即使是同一臺儀器,不同測量批次之間也其數據不具備直接的可比性。”
2. 紫外吸收物質的定量。由于酶標板的材質致使其在紫外區有吸收,導致結果不準確,而石英材質的比色皿更適合紫外吸收物質的測定。但是對于Multiskan
GO來說,這已經不是問題了,這款酶標儀配備的微量檢測板就是石英材質的,而且通量也比分光光度計高多了。
3.各種影響因素。什么光柵-濾光片、波長范圍、帶寬等等,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分光光度計的優勢似乎已經不復存在。
我之前想到準確度的問題,認為分光光度計的準確度更高和樣品量有很大關系,就如稱量1g和0.0001g藥品的道理是一樣的,但其實二者并沒有可比性。有研究表明光度計和酶標儀的測量結果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在保證結果可靠地前提下,通量占有絕對優勢的酶標儀是最優選擇。
再有,不同批次樣品間的可比性問題可以通過標準曲線來消除,酶標儀條件下來測試的樣品,只要每一批都測標曲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嗎。對于蛋白定量的問題,雖然很多試劑盒的標準方法都是用分光光度計來測,但是酶標儀并非不可。
以上種種,已經把我的疑問拖入了一個怪圈,在同時面對光度計和酶標儀的情況下,似乎酶標儀已是不二選擇,但是我想光度計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只是在樣品量大且樣品數少的情況下更為適用這樣粗淺的理由。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