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周錦帆教授——《檢驗檢疫科學》創刊人、責任副主編;《理化檢驗-化學分冊》40年編委;《離子選擇電極/化學傳感器》原編委;《分析化學》審稿人(1980年-1990年)。 周教授1963年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在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27年,又在檢驗檢疫系統工作23年。曾發表文章100篇以上。 學術專長: 1)離子交換分離的研究與應用; 2)樣品前處理中的分離富集; 3)有害重金屬與稀土元素光譜分析; 4)化學傳感器的研制與應用; 5)鈾釷放射性元素的分析。 6)離子交換法制備商品化高純物質..................

    一段光譜分析史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4-16 12:01:59/ 個人分類:學術相關

       現在回憶錄及“傳”很多,但普遍有個缺點——當事人不在了。例如“錢學森傳”有兩個版本,作者不同可以理解,但都是在錢學森去世后才出版,此時的真實性就不是沒有一點問題——作者可能由于某種原因有明顯的傾向性。真實性有問題,“傳”的價值就大大折扣。

       今天我介紹一段“史實”,當事人都在,包括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室董和王兩位主任及有的研究所所長仍健在。不幸的是,研究所技術副所長,小居里夫人學生,錢三強法國留學同學,兼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的楊承宗先生今年四月100周歲過后去世了。

       一.史實

       事情是這樣的:1963年我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是王之玨。王老師是50年代末到捷克留學,讀副博士學位。同時留學的有汪爾康,生態所嚴輝宇,中山大學張展霞,北京五所殷晉堯(我同事)。我1963年9月分配到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鈾礦冶研究所,任務:從鈾礦石提取到制成鈾成品)光譜分析組。該組人員,儀器設備都相當強,在當時北京可能是頂級。僅復旦大學1958年物理系畢業生就有3人。主要攻克鈾的質量分析:鈾中雜質的光譜分析,核心是鈾中0.01ppm釓,釤,銪和鏑的分析。因為如果這四種稀土元素含量過高,則會吸收中子能力過強,原子彈無法爆炸。鈾中單個稀土的光譜分析是核工業一號難題。當時該課題交給國內很多單位同時攻關(政治任務),包括清華大學副校長滕藤。我所核工業部當然希望自己能解決這難題,因此,401所(即原子能研究所)從長春應化所引進了光譜專家顧國英(女)。我們北京五所,除了抽調精兵強將單獨成立稀土分析組外,經核工業部同意,決定調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光譜專家黃本立同志到我們光譜組。所以,我剛到北京五所光譜組,就知道黃本立同志在1963年年底前到我所報到, 任光譜組組長,也知道他是我國知名光譜分析專家。

       但是,1963年年底,真正從長春應化所調來的卻是張睿。因為張睿曾主編《光譜分析》一書,且通過了核工業部“政審”,愛人程建華也是搞光譜的,是《稀土元素光譜譜線圖》一書主要作者之一。所以,未能有幸與黃本立先生成為同事。老實本份的張睿并不幸運:因為要攻克鈾中微量雜質的疑難分析,必須化學分離,如果像張睿學物理的,不熟悉化學分離則寸步難行。例如,按當時蘇聯光譜儀和德國蔡司光譜儀Q—24的靈敏度,必須取樣6.0克才能測定其中0.01微克稀土,張睿由于不懂化學而被邊緣化。核工業部當時很現實,也很明確:攻關就是解決實際問題,即解決實際核科學的分析難題是硬道理,而不在于你是什么知名專家。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另一專家來五所,如果他不會化學分離,特別是離子交換分離,他將面臨什么處境。當時的環境可以說是“勢利”的。順便說,當時核工業部領導可不會讓你另起爐灶搞什么“前瞻性研究”,即使經費極為充足。當然后來張睿與評院士一點不沾邊,很早就到美國女兒那里,從我國分析化學學術界消失了。一次與南開大學長江學者嚴秀平教授閑談,秀平教授說:“我當時曾想考張睿先生的研究生...”,可見張睿在光譜領域是有一定地位的。他倒霉的是被核工業部調到了難于施展其才能的核工業部北京五所!相比之下,別人因沒有調到北京五所就幸運多了,還評上了院士。

       二 .陳國珍

       陳國珍命運與張睿相似,只是他從廈門大學(副校長兼化學系系主任)調到核工業部,不是搞科研,而是任核工業部分析化學總工程師。但他是我國化學分析鼎級專家,著有知名的《分光光度分析》一書。他不調到核工業部,肯定是院士,因為他是我國資深(比黃本立資深)影響很大的分析化學家。

       三.說明

       (1)對上述“史實”我承擔真實性責任。當事人都健在。

       (2)鈾中釓,釤,銪和鏑的光譜分析(取樣6.0克),我世界首創(請文獻核對)“超負載小型陽離子交換分離—溶液干渣光譜法”歷時三年,在1969年攻克了。

       所謂我文獻首創的新詞“超負載分離”,是指在只能吸附1.0克鈾的小型陽離子交換柱,強行使6.0克鈾(陽離子)通過柱,此時由于小型離子交換柱吸附容量(1.0克)有限,5.0克鈾在樣品過柱這一步就被分離了。然后再使1.0克鈾與0.0n微克稀土在小型陽離子交換柱上設法分離,最后得到純的0.0n微克稀土。從此,核工業一號難題攻克。CA和AA表明,至今仍是最佳方法:(A)不用一滴有機溶劑;(B)放射性鈾絕對不會出現在小型陽離子交換柱外或燒杯外,極為(放射性)安全;(C)整個分離,溶液不超過100毫升。

       (3)從此,我在核工業部,確立了鈾的離子交換分離的學術地位,時年不到30歲。以后確立了我在國內及世界離子交換原創及應用的學術地位(請核對文獻)。

       祝愿黃本立先生健康長壽!

     注:2011年12月29日下午5時寫完稿。


    TAG:

    honey的個人空間 引用 刪除 honey   /   2012-05-09 16:13:22
    我們國家的學術界就需要周老這樣有思想,敢說真話的人,作為年輕一代,雖然周老的成就我們可能無法企及,但是這種精神一定要學習!
    Isabel 引用 刪除 isabel   /   2012-05-08 13:16:03
    很棒!!

    這個能應用到現在的民用、儀器分析等領域么?方法成本怎么樣?
    larry 引用 刪除 larry   /   2012-04-25 11:25:04
    GOOD
    學海無涯樂作舟 引用 刪除 zzl   /   2012-04-23 11:16:21
    5
    sadden 引用 刪除 sadden   /   2012-04-23 09:40:05
    歷史本來就難以敘述,周老能夠給予中肯客觀的描述,還原一段故事,難得!
    sadden 引用 刪除 sadden   /   2012-04-23 09:39:10
    5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7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29713
    • 日志數: 357
    • 文件數: 1
    • 建立時間: 2011-01-25
    • 更新時間: 2023-01-18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