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庭
2010年10月,一種以四根有色纖維為主體的全新生產工藝在河南新鄉白鷺化纖集團裝車。經過一年多的生產,集團總工對新工藝創造的效益非常滿意。
該工藝名為“有色粘膠短纖維”,巧妙運用了成組技術,研發人是中原工學院副教授鄭瑾。
該校管理學教授方潤生一直在關注鄭瑾的這項新工藝,并對其從技術創新的視角進行了提煉和總結。
目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組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方潤生正從成組技術內涵式擴展的視角,讓低碳經濟從中受益。
源頭染色的啟示
一堆零件,尺寸、形狀和功能各不相同,猛一看雜亂無章,要逐一加工起來,肯定相當麻煩。
不過,仔細觀察后就會發現,這些零件可按尺寸、形狀和功能進行分組,然后按組進行加工。這樣一來,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益。
這個過程應用的就是成組技術。
成組技術利用了事物間的某種相似性,按照一定準則分類成組,對同組事物采用同一方法進行處理,由前蘇聯學者米特洛萬諾夫創立。
傳統工藝生產1噸染色布或染色紗通常需要消耗100噸水、500度電、6立方蒸汽,而鄭瑾的工藝僅需0.2噸水、5度電,不耗費蒸汽,不產生污水。
對全國200余萬噸粘膠短纖維產能來說,該工藝的社會價值、環保效益將不可估量。
鄭瑾的創新在于,從粘膠纖維的生產源頭開始染色,根據成組技術的模塊化方法,生產四種單色的粘膠短纖維,代替傳統的白色粘膠短纖維。然后將四種基色纖維按比例組合,在下游色紗企業生產出各種顏色的纖維,最后織布、制衣。
該工藝去掉了傳統的染色流程,既適合品種單一穩定、生產量大的粘膠纖維企業,也符合品種多、生產量小的下游色紗生產企業生產特點。而傳統上,兩者在顏色和產量上一直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
鄭瑾的工藝讓北京市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專家韓新民很興奮。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組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總干事韓新民表示,成組技術在有色粘膠短纖維生產工藝創新中的顯著作用說明,豐富和完善成組技術的理論基礎——相似性原理,多維地擴展其應用范圍,是必要和可行的。
助力低碳節能
韓新民的總結正符合方潤生多年來的研究方向。方潤生一直認為,這個方向是發展成組技術潛在價值的有效途徑之一。
方潤生拋開目前流行的成組技術外延式研究模式,獨辟蹊徑地從內涵式擴展進行研究,從傳統的、具有幾何尺寸的產品外形的相似性,擴展到產品的各種非外形尺寸的狀態特征。
同時,從產品在單一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擴展到產品生產制造的全過程,將產品在不同企業間的價值生成過程,基于低成本、低碳耗和高效能的標準,進行技術與管理的集成優化。
為說明這個理論,方潤生舉了一個例子。
在家庭汽車生產消費領域,今后可能將呈現這樣一種趨勢——用戶自己不必花錢購買和維護汽車,而只需購買汽車生產商提供的品牌化有效駕駛里程服務即可。
因為,專業的制造和維護是生產商的特長,理應由其來一體化解決。
這將導致汽車制造商致力于再制造,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消耗大量資源去生產和銷售更多的新汽車,并且讓用戶專心享受安全、舒適、新穎的駕駛體驗。此外,消費者更換不同品牌的汽車將可能變得非常容易,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轉換成本。
中科院院士、鄭州大學校長申長雨也肯定了方潤生的研究。申長雨指出,成組技術從內涵進行擴展,不僅有利于提高制造過程的效率,也將使其在節能減排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
最后,方潤生說:“在全球資源消耗日趨嚴重的形勢下,成組技術要做的是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盡可能減少物品的重復性制造和功能的冗余;產品的研發不僅要包含其制造過程,而且要涵蓋其有效的使用和報廢再利用的過程;讓不同物品的相似部分能夠在較長時間得到有效利用,最終實現低碳節能的經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