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打新制度來源于1992年那次發新股風波,在兩次不成功的發行后,就開始形成了現在的打新制度。它有著強烈龍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但卻意外地成了一種其實是不太正常的理財方式。
打新之所以能吸引人,就是因為所謂的新股不敗現象,只要能買中新股,不管什么股,上市基本都是漲的,就算以后跌下來,上市當天也會遠高于發行價的,漲的幅度還不小,打中一個號(深圳500股一個號,上海1000股一個號),少的收益幾百,多的能掙幾萬。
新股不敗在十幾年間成為一種定律,雖然這幾年,由于發行價越來越高,使得破發新股防不勝防,但是總體還是有利可圖,所以說,打新神話,仍在繼續。
想從事打新,就要了解打新的贏利機理。
為什么打新能贏利,因為上市開盤價通常都會高于發行價。
我們觀察一下周邊國家地區成熟股票市場的新股發行,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其它的比較成熟的股票市場發行新股上市,股價有升有跌,通常跌的可能性要略大于上升的幾率,也就是說,在其它股票市場買新股難以保證收益的。似乎只有龍國股市才有打新股的盈利模式。
我認為,龍國之所以會出現不論雞犬股票,只要是新股就一定會上漲的怪現象,動力在于發行公司大股東的利益驅動,大股東的股標收益,就來源于股價的上漲,漲得越來越多收益越來越大,而提高股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新股開盤價,如此行動的根源就在充分利用了新股開盤定價制度和漲跌停板制度。
舉例吧,原始股一元一股,發行價十元一股,那么,到大股東股票解禁時,上市交易價是8 元還是18元,利益可是差太多了。
龍國股票從來都不是價值回歸,開盤價是10 元還是20 元,對幾個月后解禁時的股份有直接巨大的影響。但是,有意思的就是這一點,第一天上市開盤的成交價是完全可以用并不太多的資金控制的。
我印象中最早的新股定價是第一筆成交價,但是后來有人發現竅門,就出現了一手上天的事情,之后改成了前幾筆的平均價,現在不知道確定是幾筆還是幾分鐘,但是總體相差不遠。
新股第一天上市,是不受10%漲停限制的,只有拉升一倍或兩倍時才有暫時停牌的可能。所以,第一天的那6 個小時,比黃金還珍貴。
用一筆資金,請基金或老鼠倉早早下單,把前幾筆價格提上天,開盤價就確定下來了,所用的錢遠遠小于過幾天幾個月花大力氣每天幾個點幾個點的拉上來。第一筆資金的收益率,比什么投資都劃得來。
花些錢,把上市開盤價提到是20 元,那么股票跌到15,就會有人覺得便宜;而如果不花那筆錢,上市開盤價只有10 元,那么以后花大力氣拉高15 ,多數人都會覺得太高了,在高位了。到大股東股票解禁日時,哪種開局會讓股票接近18,一目了然。
人的心理啊,就是這么有意思。
拉高開盤價,穩定住第一天,這個生意,一本萬利。
所以,為什么新股第一天會升,那是因為有人會出真金白銀找別人去拉高它。
這,就是新股不敗的理論根源。
這兩年出現個新現象,不少新股相繼破發,這是個新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我的解釋就是新股定價與資金面發生了變化,不是所有的大股東都有閑錢去推動開盤價,在發行的階段把發行價直接抬到天上去,也就一樣達到了目的。另外,資金面緊張的時候,大股東也沒有閑錢,尤其是一些股份結構與個人或家族關系較遠的新股,第一天推動的動力更不足,對他們來說,能上市就已經夠了,上市的路已經快耗盡了他們最后一分力氣,實在沒力氣再進一步了,反正發行價定價已經很高了。
遇到這種不思進取的懶股東,我們無話可說。
所以,想回避不容易破發的新股,就要回避發行價過高的股票,發行價過高,大股東就沒有動力去花錢拉高發行價。
找低價,低PE的新股,就是這個原因。
上面我們知道了為什么說打新能掙錢,那么,大概能掙多少呢?
答案是:6-8%
這個數據是綜合多年打新收益的一個平均值,打新是一個長期的行為,單次的打新是看人品,資金少的情況下會波動很大,但是我們放打新放到一個十幾年的過程中來看,這十幾年中,除掉停發新股的那兩年,平均收益就是6-8%
這個數字是有著它深刻含義的,它比定期利息要高一些,只高一些。所以,它是合理的。
打新,無論如何操作,只要資金量大了后,就是一個概率問題。所以,它的收益是基本穩定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中簽率,中簽率高了,自然收益會高。
但是這個時候,市場就會發生它的作用,資本的嗅覺是敏銳的。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有資本的影子,金錢永遠在追逐著收益率。打新如果收益率高了,那么加入打新市場的資金就會增加,如果收益率低一些,就會少一些。
衡量大資金是否覺得打新劃算的指標,就是定期存款收益,如果低于或接近,則肯定不值得去打。因此當打新收益只高于定期2-3個百分點時,才能使進出打新市場的資金達到相對穩定值。
所以,年收益低于6%的理財產品,我們看也不要去看。
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打新有收益,以及能有多少收益,現在就來看打新這一方式的優缺點。
它的缺點非常明顯,最主要就是收益不高,一年6-8%,毫無技術含量各路股神根本看不上眼,其次還受上層方面影響很大,在2003年左右兩年還出現了新股停發的政策,如果碰上這種年份,完全無解。
打新的優點并不在于收益高,而在于以下幾點。
(1)確保正收益。
6-8%雖然不多,但是如果連續幾年正收益,還是很可觀,尤其在熊市中,特別有優勢,可以放心地投入大量資金。
(2)資金隨時可動用。
這是它相比定期存款與理財產品最大的優勢,最多凍結三天,如果有更好的項目馬上就能轉移。
(3)花時間和精力相當少。
打新不過幾分鐘,賣股也不過一瞬間,不用盯盤,不用研究。可以省下寶貴的時間做其它事情。
當我們明白打新的原理后,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操作。
打新就是個實現概率的問題,在概率面前,切勿耍小聰明,不要因為一兩去新股收益高而輕易改變自己的策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中簽率和回避破發股。
打新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堅持,每次都是全部投入,每次都不浪費資金,不要三心二意,想著可不可以再短炒一把。
對于大資金,中簽率是很固定的,對于象我們這樣的小資金,提高中簽率才是重中之重,止望一口氣抓只狗熊,不如次次能抓到兔子,反正抽到最后,時間長了大家都是平均收益率。所以,抽簽的對象是低價股低PE值,最好20元以下,PE30以下,盤子不要太小。大盤低價股是上上之選。買的低價股,單只收益可能不如高價股,但是低價的破發的可能性小,就算破發,也比較容易加本,如去年的長城汽車,三個月就回來了,而那只風電股,仍然遙遙無期。
打新看起來簡單,但是也有多種玩法,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就是本金配合銀行貸款打新。
玩這種模式需要有工具,我們普通人能用得上的工具,只有寧波銀行的白領通,雖然它現在已經停辦了,但是思路還是可以總結的。我詳細講一下。
我2010年5 月份開始,用寧波銀行的白領通打新貸款30萬打新,原來自有本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為了數據真實,也沒有繼續再投錢。打了8 個月,到2011年白領通停止提供服務為止。
8 個月共打新24次,成本:算上利息和手續費共4619元。中簽共5 次:中原內配500股(盈利3976元),光大銀行3000股(盈利1513元),寧波港1000股(盈利73元),興業證券2000股(盈利9410元),大連港2000股(盈利1840元),共盈利16812元。
因此,2010年8 個月貸款打新的利潤為12913元。
2010年貸款的年利息是7%左右, 這樣看來,貸款打新是劃不來的, 但是寧波銀行是按日計息的。 也就是說,可以有抽簽時再貸款,抽完了就還錢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我們算一下每年抽簽需要用錢的時間其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如果周一貸款,周四還款,那么周五、周六、周日是不用給利息的。再算上還有很多沒有抽簽的真空期,再加上每年有很多假期,各種節日大長假小長假之類,真正需要用錢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三分一左右。
所以,如果安排適當(不要跨周六日),你每年的貸款實際支付利息也就是2-3%左右,也就意味著,你保底就有了2-3%左右的利潤,按30萬貸款,一年就有6000-9000元的收益。。
2010年是抽簽大年,運氣還行,扣掉所有成本,8 個月貸款打新的利潤為一萬二千多。不是很多,但也絕對不少了。
在使用貸款打新時,如何操作也是有講究的。
有兩種不同的操作方法。
方法一:
自己沒有本金,完全靠貸款,這樣應該是周一或周二貸款抽簽,周四周五可以還款,這樣可以避開周六日的利息支付。當然啦,周三或周四的股票是最好不要抽的。
方法二:
自己有與貸款相同的本金,如果本身有30萬,再貸款30萬,那就周一和周三抽。周一,用自己的錢抽簽(注意,這筆錢是周四回來),周二不管它,周三,貸款30萬抽簽,周四,自己的本金回來了,就用回來的本金還周三的貸款,這樣,就比第一種方式少付了兩天的利息,成本再次嘩啦一下掉下來了。活期的利息是0.18%(好象),而貸款利息是6%,也就是說,你用0.18%的利息去頂那6%的利息,錢就賺在這個地方。
現在就能看得很明白了,為什么那么多大資金常年打新不做其它投資?為什么這些年很多抽簽是安排在周一和周三?
這些都是制度的巧妙安排,制度,都是人制訂的,正是因為打新已經是大資金擁有者的一種長期有效的收益工具,使得打新這種制度也能得到行政上的確保。現在的打新方式,也很適合大資金,也能充分保障大資金的利益。
我們能做的,就是跟在大資金后面,撿點肉渣吧。